经济研究——农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9 17:58:1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紧随经济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是藏学经济社会领域研究的一贯特点。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本年度研究特点尤其表现在回顾与总结西藏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并持续关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发展、民生和维稳等问题。2011年度藏学经济社会领域共有约250篇部以汉文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成果数量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下面将分经济研究与社会研究两大部分,并从不同研究领域对该年成果作简要概述。

一、经济研究

作为中国藏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2011年经济研究成果超过130篇(部),除农牧业、生产要素和企业发展、金融与财政、公共产品和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经济发展回顾等传统研究领域以外,该年的经济热点问题如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旅游业、区域经济等受到较多关注,成果丰富。同时,西藏边境贸易问题也更加受到重视。

(一)农牧业研究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2011年农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特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探索上。

尼玛扎西的《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与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一书,由总论、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三部分组成。总论部分总结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西藏特色农牧业的优势地位、不利因素与存在问题,阐述了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与主要方法,并针对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与政策建议。

日本藏学家大西広的《解放西藏农奴合理性的经济学研究——基于估算出的农业生产函数》(《中国藏学》第2期,李晓苏译)一文,应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西藏封建农奴制后期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奴隶制下一些庄园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虽然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差异,但庄园经济之外的商业经济和小规模加工业的发展势必撼动封建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并加速其土崩瓦解的进程。文章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明了西藏封建农奴制土崩瓦解的必然性以及西藏民主改革的合理性。

罗绒战堆、樊毅斌的《毛驴数量的变化与西藏农村的发展和变迁——基于西藏中部4个农村社区的长期调查和研究》(《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基于1996年至今作者在西藏中部扎西林村、查巴拉村、春堆村、路普岗村农村畜牧业的长期跟踪调查,以毛驴数量变化为线索,分析了导致毛驴数量变化的经济、社会、生态原因,探讨了农户面临的经济社会变迁。

彭春凝、倪邦贵的《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思考》(《西藏研究》第2期)一文,分析了“十一五”时期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发展,认为虽然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组织成员结构有显著的异质性、推进资本化经营存在障碍、农民技术协会不规范,以及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从规范组织类型、继续加强政府支持、培育产业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使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完善。

朱帆、余成群等人的《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西藏农业生产效率分析——以日喀则地区为例》(《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第2期)一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对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7年—2007年,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稳步上升,但是纯技术效率表现出较强的时滞和技术路径依赖,规模效率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来源;农区的技术效率最大,但半农半牧区综合经济效益空间居首;基于投入产出数据和DEA模型投影分析,提升日喀则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应从优化土地资源、投入结构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苏永杰的《解放后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计量分析》(《安徽农业科学》第12期)一文,认为四川藏区草地畜牧业有着显著的传统游牧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前,畜牧业经济增长以牲畜数量和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为核心,以牲畜数量的增长为主要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后,综合生产要素的增长逐渐成为带动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