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研究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是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妥善地解决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各阶层利益协调等重大问题。胡珀所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通过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查,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地理、社会和人类活动原因;作者也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探寻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作者采用比较研究和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甘南州现行生态环境制度缺陷,认为该州在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缘于生态环境安全制度的缺陷和战略措施的不合理。最后,该著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实现甘南州生态环境安全的制度创新问题,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符合甘南州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措施要求的具体制度创新建议,包括经济、行政管理和法律等方面;从宏观角度研究实现甘南州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措施,运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预警防范等理论提出了符合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的具体战略措施。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延缓或加速社会发展的作用,恶劣的生态环境,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青藏高原面临的环境压力古来有之,陈改玲就在其论文《民国考察家对甘南藏区环境的考察》(《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中对民国时期的甘南藏区环境状况有所描述。在这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环境的变迁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甘南历史上,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开发大潮席卷而来,加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甘南的环境不断恶化。从浩繁的史料中耙梳当时考察家对甘南环境的考察,使民国时期甘南的环境状况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并通过当年考察家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建议,来作为今天甘南藏区进一步发展的有益借鉴。
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区,高懋芳、邱建军的论文《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8期)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两个高发中心,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另一个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2)干旱也是青藏高原多发自然灾害,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以及青海、四川与西藏交界地带是两个旱灾多发区;(3)青藏高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是危害大,特别是洪涝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影响很大;(4)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雷电、冰雹灾害发生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夏季是集中发生期。
黄河源区范围是指龙羊峡大坝以上的流域地区,主要包括曲麻莱、称多、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河南、泽库、同德、兴海、贵南、共和等13县,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吴海莲、刘生明和多杰扎西撰写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现代农业科技》第16期)一文介绍了近年来该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草地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致使土地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泊萎缩,湿地退化,以至失去了多样性生物生存的条件,致使生物种类、数量锐减,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通过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具体状况及其造成的危害的了解,警醒人们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近年来,玉树州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无限度的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该州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替,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李寿在《玉树州草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草业与畜牧》第5期)中提出了青海省玉树州面临的环境压力,并据此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