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藏语言文字的翻译理论与应用研究
翻译活动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翻译理论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具体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西藏的几大翻译高潮,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到赤热巴巾的佛经翻译、佛教后弘期到17、18世纪的佛经翻译,再到当代科技和新科学的翻译等。本年度对藏语文翻译的研究成果较多,下面从藏语言文字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应用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
(一)藏语言的翻译理论研究
藏语文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现在藏语文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本年度基本上围绕以上的关注点,展开相关研究,论文有数十篇。在仁青吉的《文学翻译与注解》(《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中对藏文翻译过程中的注解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论述。首先,从注解的性质和分类上提出独特见解,再从注解的功能要点上分三部分来详细说明,从作者方面、文本方面、读者方面加以研究,提出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地理环境的不同、宗教习俗的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等方面的原因,翻译过程中不能忽视注解问题,是一篇值得阅读的文章。除此之外,马进武的《略谈藏汉翻译的技巧》(《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主要梳理了藏汉翻译过程中的四大要素,从藏汉语言的语法上进行类比和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语义相近的词句加以对照。加羊达杰的《谈谈当代藏汉翻译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中国藏学》第2期)里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汉翻译的突出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对藏汉翻译工作做过贡献的翻译家和理论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翻译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久美琼鹏的《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西北民族大学》第1期)一文主要围绕文学和语言翻译研究,简述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达娃次仁的《文化差异和藏汉翻译》(《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也论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方法。此外,本年度对教材翻译上的有关问题的论述也比较多,比如:根恒卓玛和东主才让的《藏文翻译及双语教育论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梳理了传统的藏文双语教学的历程,从整体上把象雄语和古藏语之间的翻译,印度梵文和藏文之间的翻译和当代藏文和汉文、蒙文之间翻译的历程细分出来,并把传统的翻译和双语教学与当今的翻译和双语教学对比,归纳出当今藏汉翻译和双语教学上的弊端。小顿珠的《关于数学题材翻译的几点思考》(《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一文也是对双语教学体制中出现的翻译问题加以论述,文中提出了数学翻译和作品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和翻译理论。还有对翻译本体的研究成果,如:次登多吉和德琼的《议藏汉翻译中的错译及纠错法》(《西藏大学学报》第3期)一文主要是梳理了藏汉翻译中的问题,并把出现错译的例子分类进行筛选,进行纠错。李太吉的《试论汉藏翻译中的省略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也是对藏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研究,文中主要论述了在汉藏翻译中经常出现的有关词句,从藏汉文法和文化上窥探了汉藏翻译现象,由于藏汉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很多词汇的翻译存在差异,有些词汇的翻译与藏汉民族的文化相违背的甚多,也不符合藏汉的语法规则,因此本文旨在从这一现象的发展态势对藏汉翻译理论的完善提出独特严谨的见解。更桑卓玛的《论藏汉翻译中的倒译法》(《攀登》第2期)一文论述了倒译的方法和重要性,并对藏汉翻译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杨毛加的《藏语谚语翻译中的文化比较》(《攀登》第3期)一文以藏汉的谚语产生的背景文化和宗教习俗、历史典故等的不同为切入点,探讨了谚语翻译过程中要采取的审视原则和翻译方法。除此之外,还有才让项毛的《古今中外的翻译标准比较研究》(《青海民族大学》第1期)一文,文中作者在列举了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比了藏族古代时期的翻译理论标准与国内其他民族以及其他国家的翻译标准,对现今翻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仁增的《藏汉翻译词汇的译法》(《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主要对藏语词汇的形成和翻译时的注意事项加以解析和探讨。才让项毛的《论文学翻译的特点及要求》(《攀登》第1期)一文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法、文学创作等问题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杨毛加在《新词术语的藏译与推广》(《攀登》第1期)中认为由于藏区的经济发展比内地缓慢,很多术语词汇无法及时翻译,这样就造成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术语的藏译和推广很有必要。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