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塑
雕塑艺术是藏族艺术中重要的门类,是藏族人民在本民族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古代印度、尼泊尔以及内地的造像与绘画技法,经过千百年不断地创新和进取,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本年度藏族雕塑领域的研究成果仍是以藏传佛教造像为主流,并且集中在古代泥塑、金铜造像、擦擦等艺术风格的考究上。
白日•洛桑扎西的《艾旺寺造像艺术风格再探》(《中国藏学》第1期)结合自身实地考察和《扎塘寺源流》等藏文材料,对艾旺寺的建造年代及寺内三种风格的造像,尤其是藏式佛像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这种三种风格于一体的习俗是承袭吐蕃时期桑耶寺的构造思想。
熊文彬的《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四世班禅大师铜像考》(《中国藏学》第S1期)通过对该像莲座阴刻藏文题记,确定为四世和五世班禅司膳官洛桑丹增作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结合作品写实风格和历史文献,判定该作品与新勉唐画派的创始人曲英嘉措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宏彦的《藏传佛教后弘初期观音擦擦造像的艺术特征》(《艺术百家》第6期)对西藏西部遗存的大量后弘期初期观音擦擦造像特征进行了梳理,主要按照臂数将其大致分为二臂、四臂、六臂几种,进而分析其风格。
王为群的《传于藏地的唐初铜塑鎏金旃檀佛立像》(《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对一尊甘肃民间收藏的铜鎏金旃檀佛立像进行时代和风格的判断,将其断为唐初汉地作品,因证据不足,而不能为信。
霍巍的《青藏高原东麓吐蕃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发现与研究》(《考古学报》第3期)对藏东地区摩崖石刻,即四川西北的照阿拉姆石刻,西藏昌都地区的仁达摩崖造像、扎廓西摩崖造像、朗巴朗则摩崖造像以及青海玉树地区的贝纳沟摩崖造像、勒巴沟口摩崖造像、勒巴沟内摩崖造像的考察及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对其流行的大日如来题材及其信仰来源进行进一步探析,挖掘其背后的唐蕃文化交流。
袁凯铮的《西藏中部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转换——从尼泊尔传统到昌都传统》(《西藏研究》第4期)主要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来讨论历史上尼泊尔铜像制作工匠在西藏中部地区的影响和西藏东部昌都地方藏族工匠的铜像制作传统,以及在20世纪上半期,昌都工匠如何取代尼泊尔工匠而成为西藏中部铜像制作的主流。尤其对昌都地区铜像制作传统部分论述细致,从昌都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分布、其铜像制作概况、工艺传统及其工匠在拉萨几个方面切入,资料翔实、可靠,弥补了该方面研究之不足。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