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绘画
绘画艺术是藏族艺术的大类,因而该领域一直成为藏族美术史研究学者的关注焦点,2011年这一关注仍在持续。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吐蕃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渐成热点,地域性唐卡研究的论著骤增,古代唐卡、壁画乃至画派依然是研究重点。
由于敦煌石窟中保留了大量的吐蕃时期艺术遗迹,为研究西藏本土艺术提供了辅证,是早期汉藏艺术交流的范例,因而引起国内外西藏艺术史和敦煌艺术史研究学者的关注,2011年不仅有上述综述性文章,而且也有几篇微观视角的文章发表。沙武田的《榆林窟第25窟T形榜子再探》(《敦煌研究》第5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窟第25窟中藏汉文结合的T形榜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从吐蕃统治敦煌之后的历史和佛教教义的角度对其八大菩萨曼荼罗造像中的榜题出现原因和形式以及主尊“清净法身卢舍那佛”的汉文榜题进行解析。
魏健鹏的《敦煌壁画中吐蕃赞普像的几个问题》(《西藏研究》第1期)从社会历史和服饰礼仪等方面,对敦煌壁画中吐蕃赞普像的相关问题作若干分析。
桑吉扎西的《敦煌石窟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法音》第2期)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探讨了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敦煌石窟第158、405、14等石窟壁画的藏传佛教艺术因素。
唐卡是西藏传统的绘画艺术,它有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独特的绘制工艺和传承方式。唐卡艺术的内容涉及藏族历史、宗教、文学艺术、藏医藏药、天文历算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就2011年唐卡相关研究成果来说,以地域研究为中心是其重要趋势,著作方面主要有何靖的《西藏涌泉木刻浮雕唐卡》(文物出版社)、冯骥才和孟燕的《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阳光出版社)、王家鹏的《故宫唐卡图典》(紫禁城出版社)、王小珺的《安多唐卡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以及达洛和白果的《雪域奇葩:中国藏区唐卡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其中王家鹏的《故宫唐卡图典》主要对清代宫廷唐卡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绘画唐卡、织绣唐卡和宝相楼壁画唐卡。
论文主要有王筱燕的《藏族佛画艺术对汉族美术的吸收与借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从色彩、装裱、装饰图案及背景山水方面浅谈汉地艺术对西藏唐卡绘画的影响;王可刚的《藏族绘画唐卡中的色彩审美与精神化符号表现》(《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从美学的角度对藏族唐卡绘画中的色彩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等等。
热贡唐卡是当代唐卡中重要的案例,近几年受到较多学者的重视,他们多从产业保护、艺术性等角度对其探讨,如王怡潇的《热贡艺术传承与保护之我见》(《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王小珺的《试论热贡唐卡的颜料选配与造型特色》(《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等等。
此外,对于西藏及四省藏区壁画、岩画的研究依然持续,且多以个案的形式展开。黄亚琪的《中国西部岩画的研究方法探讨——以西南、青藏高原岩画研究为例》(《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4期)追溯了西南及青藏高原岩画研究中各种不同的研究焦点和方法,进而探讨了西部岩画的研究方法。
贾玉平的《藏传佛教美术中多闻子图像及其信仰——以夏鲁寺为例》(《考古与文物》第3期)根据夏鲁寺壁画中多处出现的多闻子图像在图像志和造型技法方面存在的差异,将其分为藏、汉、印三种风格,并结合其绘制年代和多闻子图像的演变,分别阐释三种风格的来源和成因,但在信仰方面笔墨较少,部分论点值得商榷。
李春华、王建华、刘洪的《雄龙西南古民居经堂壁画调查与初步研究》(《西藏研究》第3期)对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雄龙西南古民居经堂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宗喀巴传记壁画进行内容、风格、断代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奇洁的《内蒙古大召寺乃琼庙佛殿壁画护法神研究》(《中国藏学》第4期)对该寺壁画中出现的白哈尔、白梵天、铁匠神三尊护法神的神灵体系、信仰来源及其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
凡建秋的《公元13—14世纪西藏齐乌冈巴画派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第1期)对文献中出现的齐乌冈巴画师的时代和绘画风格进行了探讨,综合诸家观点,断定其是13—14世纪的画师,绘画风格融合了尼泊尔绘画造型、构图等特点,创立了西藏艺术史上第一个本土画派——齐乌冈巴画派,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边巴琼达的《更敦群培的艺术思想与创作方法特点》(《西藏艺术研究》第4期)运用艺术理论深入分析近代西藏人文学者和艺术家更敦群培存世的绘画作品,总结其创作方法和绘画语言形式,研究较为深入。
吴明娣、梅松松的《当代藏族美术生态简述》(《美术观察》第4期)和牛乐的《从隔阂到认同——藏民族和藏区题材油画创作的当代性转变》关注的是藏族和相关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