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文献研究方面,金石文献、敦煌文献和历史文献研究三足鼎立,相关成果可以说较为可观。
(一)金石文献
巴桑旺堆(པ་སངས་དབང་འདུས)的《吐蕃碑文与摩崖石刻考证》(西藏人民出版社)一书,收集了吐蕃时期21种古藏文碑文和摩崖石刻,分别为桑耶寺兴佛证盟碑、拉萨“雪”碑(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琼结桥头碑、色须(石渠)丹阔石刻、南诏石刻(云南格子碑)、噶琼寺建寺碑、谐拉康东西两碑、恰噶墓石刻(即通常所说的谐拉康石刻)、工布雍仲增石刻(第穆萨摩崖石刻)、扎雅丹玛石刻、玉树贝纳沟两种石刻、勒巴沟三种石刻、洛扎石刻、赤德松赞墓碑、唐蕃会盟碑、冲钦碑、楚布江浦寺碑、普兰观音碑、查叶巴石刻、工布朗噶碑、勃律石刻等。每通碑文或摩崖石刻都分概述、原文、校订、注释和用现代藏文转述等5个部分,书后附有天祝江让噶丹寺钟、桑耶寺钟、昌珠寺钟、查叶巴寺钟、热擦寺碑、杰拉康碑、杰拉康强巴佛石刻题记、藏仲碑、山南聂索渡口石刻等9种碑文和摩崖石刻的介绍和录文。全书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恰噶•旦正(ཆབ་འགག་རྟ་མགྲིན)的《清朝时期藏文碑文探析》(ཆིང་རྒྱལ་རབས་དུས་ཀྱི་བོད་ཡིག་རྡོ་རིང་ལ་དཔྱད་པ།《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主要介绍了清朝时期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所立“御制喇嘛碑”等50多通刻有藏文的石碑,文章在介绍这些碑的形制、文种、碑文以及所存具体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对碑文的解读,从内容和功能角度对这些碑做了分类,并通过分析碑文内容,探讨了清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藏传佛教在内地和蒙古地区的传播情况。同一作者的《分裂割据时期藏文碑文试析》(བོད་སིལ་བུའི་དུས་ཀྱི་བོད་ཡིག་རྡོ་རིང་ལ་དཔྱད་པ།《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则对断代为吐蕃王朝灭亡后分裂割据时期的藏文碑文进行了研究。据作者统计,属于这个时期的石碑共有堆龙热擦寺石碑等4通,与吐蕃时期的石碑相比,这个时期的石碑从碑文内容、石碑形制、碑文字体、语言等多有不同,统一的王朝灭亡后,诸侯割据,各派并立,石碑和碑文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东主才让(བྱ་མདོ་དོན་གྲུབ་ཚེ་རིང)的《热擦寺石碑及碑文考》(སྟོད་ལུང་ཡབ་ཕུའི་རྡོ་རིང་གི་ཐོག་མའི་དོགས་དཔྱོད།《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一文,对位于堆龙的热擦寺石碑做了基本的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碑文的解读,初步探讨了建碑的大致时代以及与建碑者相关的一些问题。罗桑尼玛(བློ་བཟང་ཉི་མ)的《热擦寺石碑及碑文考》(ར་ཚག་དགོན་པའི་རྡོ་རིང་ལ་ཆེ་ལོང་ཙམ་བརྗོད་པ།《西藏大学学报》第4期)一文,探讨了同样的问题。作者认为,吐蕃王朝灭亡后,卫藏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小邦,热擦寺石碑就是按照该小邦一位王妃的指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给热擦寺的建立者热班第云丹杰布记功,建碑的大致时间应为11世纪至12世纪。
兰却加(ལྷ་མཆོག་རྒྱལ)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时期者龙甘丹兴庆寺钟文研究》(བཙན་པོ་ཁྲི་ལྡེ་གཙུག་བརྩན་སྐབས་ཀྱི་ཇག་རོང་དགའ་ལྡན་བྱིན་ཆེན་གཙུག་ལག་ཁང་གི་དྲིལ་བུའི་ཁ་བྱང་གི་ཡི་གེར་དཔྱད་པ།《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甘肃天祝地区者龙甘丹兴庆寺(古石门寺)发现的一个铜钟。作者通过对铜钟铭文的详细解读,指出该铜钟铸造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继位早期即公元712年之后不久,比现存吐蕃时代的所有铜钟或石碑年代还要久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铸造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从铜钟铭文的内容来看,共有祈愿对象、供奉施主、供奉之地、祈愿祝词、祈愿文字书写人、祈愿物制造者等六部分,明确记载当时已经有佛教寺院和出家僧人,远远早于桑耶寺的建立和“七试人”的出家,这对吐蕃时期佛教初传藏土提供了新的历史凭证。另外,从铭文内容亦可解读赞普芒松芒赞薨后诸子竞立的复杂政治格局,从两位王子的争位可以看出,母后赤玛伦和噶尔家族的政治角力早从此时就已经开始。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