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理论研究涉及藏医基础理论、藏医药文化、藏医药特色诊疗方法介绍、藏医与中医理论比较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中国藏医药》杂志作为藏医药专业期刊,共发表24篇相关论文。
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医生理、病因病机、诊断等方面,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较多。青海大学医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宏观表象和微观指标相结合的藏医血隆病机理研究”,对“血隆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发表3篇学术论文:彭毛卓玛的《血隆病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情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4期)、童丽等的《基于藏医血隆病系统的数据挖掘》(《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7期)和《藏医血隆病的辨病因子规律初探》(《西部中医药》第10期)。这些研究应用了专家访谈法、医学统计学、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方法等多学科的方法,对来源于文献、专家意见、临床资料的血隆病辨证、诊断等相关信息进行研究,真实地反映了藏医临床与诊疗的关系和藏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罗艳秋等的《藏医尿诊的数量分类学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5期)探讨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藏医尿诊性状进行分析,提出传统分类方法应与现代分类方法相结合,以赋予藏医尿诊新的知识内涵和应用价值。王璞等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5期发表《藏医药学毒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提出藏医药学对毒性理论的认识过程分为萌芽、发展、成熟和完善4个时期,认为毒是所有可以导致人体疾病的物质与形式。
藏医药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角巴加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第2期发表《谈藏传密宗中对“隆”(气)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探讨宗教因素在“隆”理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密切影响。尕藏多杰在《中国藏医药》第3期发表论文《用三木丹导师胚胎发育观点对藏医胚胎学之探讨》,评价了藏医为胚胎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详细介绍了古代藏医学对人体胚胎发育的先进认识:胚胎是逐渐发育的,按“鱼期”、“龟期”和“猪期”的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器官;对于胎儿、脐带和母体子宫的相互关系也有科学的认识。斗本加的《用因明学思想和现代辩证法浅析藏医诊治》(《中国藏医药》第1期),从现代辩证法和藏学十明文化之一的因明学的角度,对藏医的疾病诊断学和治疗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还有学者进行藏医学与中医学的比较研究,如拉毛加在《藏医刃针穿刺与中医针灸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比较》(《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7期)一文中介绍,藏医刃针穿刺与中医针灸在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取穴分寸、穴位分布、选穴方法、操作手法、针具以及对针灸起效途径的认识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和差异性。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