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明、蒲长春: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01 18:55:00 | 来源:​学习时报 | 作者:郝亚明、蒲长春 | 责任编辑:

提问:谢春 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最近在学习中多次看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样的提法,请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解读:郝亚明 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授;蒲长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从学术话语到政治话语。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他指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费孝通先生整合大量的考古发现、史料记载、语言学成果、人类学研究,清晰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形成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地理条件、生产方式、文化交融、人口混杂、族际交往等一系列因素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海内外学界引发巨大反响,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全局和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了高层次的宏观的新概括”。

30余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仅成为了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主流理论范式,也为中国共产党所吸纳并发展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谈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些重要论述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多元共创一体、一体凝聚多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形成过程,因而成为了民族事务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

2014年党中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再次确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并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当前,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进行系统审视,以进一步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与结构前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概括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一方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客观社会基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在风雨同舟的历史长河中锻造了强韧的内聚力和明确的认同感,铸炼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整体历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因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实体的存在以及各民族共铸中华的历史过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所在。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又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性前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集中体现,其中既蕴含着多民族国家聚合和凝聚的内在力量,也蕴含着多民族国家张力与差异的内在力量,两股力量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必然是在基本国情现实基础上进行,遵循多元一体的客观基本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只讲一体不讲多元,而是在尊重包容多元的历史价值基础上强调一体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实践方向上看还是价值取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并非是要打破既有的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而是要既发挥多元优势,又有力应对现实多重挑战,以此不断巩固、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种结构性基础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共同体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不能超越或无视其结构特征去推进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有力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大创新性和前瞻性。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在结构需求的积极回应。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体之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多元格局。各个层次的多元关系又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动态和分而未裂、融而未合的多种情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外在力量使得中华民族进一步凝聚并激活自我意识,但内在力量和凝聚因素并未随之全面系统地建立起来,这既是近现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的内在根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生长迟滞的根源所在。每当中华民族走到历史关键时刻,都会激发关于“一体”和“多元”的大讨论,究其根源在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自觉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致力于从根本上破解一体与多元之间的张力问题。

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面临内外冲击的积极回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体意识一直起着凝聚与维持多元结构的作用。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等诸多力量冲击之下,多元与一体之间关系极易出现失衡态势。此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敌对势力瓦解、分化、阻挠、破坏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阴谋从未放弃,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边疆因素往往成为他们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肩负着为改革开放深化进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关系团结和谐、多民族国家统一安定保驾护航的伟大历史使命。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恰恰正是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要之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基本国情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识反映,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拓展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体系。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一体起着维系多元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稳定平衡的前提所在。明确一体作为主线和方向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多元”与“一体”两者之间是平行对等关系的理论认识误区。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具象为“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还从实践上确立了增进共同性的民族工作改进方向。这一表述不仅有助于从理论上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意涵,也有利于从实践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0月18日第4版“思想通信”栏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