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传因明研究
本年度,第十二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铜川市举行,共有 60多位专家学者和汉、藏僧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40篇,围绕“因明与玄奘大师”这一主题,就“汉传因明”“藏传因明”“蒙古因明”等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了因明研究的成果,探讨了因明研究存在的问题。本年度的因明学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最后收集在《因明》一书(郑堆、光泉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年 5月)。发表在其他学术刊物上的因明学论文有以下几篇:
达哇今年发表了两篇因明学术论文,其一是《佛教逻辑“九句因”理论的实质及其逻辑内涵》(《中国藏学》第 3期)。文中对“九句因”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九句因”理论是陈那论师对因明逻辑所作的独具匠心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形式逻辑中有诸多的数学符号,这些符号也是为了将复杂、无限、繁缛的事物概念、判断、推理加以简化而出现的,同样,陈那的“九句因”理论也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创立的。文章还认为,陈那的“九句因”没有达到完全的符号化,但陈那的“九句因”理论已基本接近符号化的程度,至少可以认为已达到半符号化的状态。它的出现标志着因明逻辑对万物“关系”的理解,从不规范走向了规范,从不严谨走向了严谨,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从繁杂走向了简明,从混乱走向了秩序,从相对性走向了终极性。
达哇的另一篇论文《因明逻辑实现“利益他人”目标的四范畴之汉藏因明比较》(《西藏研究》第 2期),对“八门二益”的逻辑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八门二益”逻辑理论是印度因明特有的逻辑术语和逻辑思想,它从总体上归纳总结了因明逻辑的两个基本功效和达到这两个基本功效的四个有效方法及不能达到这个功效的四个无效方法。两个基本功效就是指利益自我生发正确之认识和利益他人生发正确之认识两种。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因明逻辑利益他人生发正确认识的四范畴或四个方法,即能立、似能立、能破、似能破。
夏吾李加本年因明学的研究成果有两篇学术论文,其一是《藏族量理摄类学证有证无略观》(《西藏研究》第 6期),文中主要内容为:以汉译塞氏·摄类学证有证无品立自宗为切入点,在追溯其背后理论谱系的同时,对于不同摄类义项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辩证的题解,剖析了历代藏族量理学家对于“里层”概念的不同态度,认为该词源自藏族医药理论,而彰显摄义学所摄内容涉猎藏族传统大小五明学科领域,并非单一的《释量论》。随后围绕“有”与“无”是否存在“邻近属概念”等问题而与西方哲学试着进行了比较,进而在归纳和分析每一段辩论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的同时,择其主题和关键词从不同学科层面进行注释和解析,意在表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强调量识的认知作用和功能,为证悟中观哲学层面的“名言成量”与否的议题而铺好思辨理路。特别在其最为内在的思想理路中抽丝剥茧,寻求摄类学自始至终以“启智觉醒”为终极目标的逻辑源头。这就是属于相属相违体系的“证有证无”,必须独立设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夏吾李加和俄智多杰的《藏族量理摄类学形色与显色略观》(《民族学刊》第 4期),以系统汉译《塞氏·摄类学》形色与显色品立自宗为切入点,在追溯其理论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题解,进而在归纳和分析每一段辩论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的同时,择其主题和关键词从不同学科进行注释和解析,旨在阐明藏族传统经典哲学体系五部大论之首量理学科所知论的内在深层结构,从而挖掘其认识理论和逻辑思维,为今人所用。
侯玉娟和张忠义的《汉、藏因明交流的现状、困境及对策》(《中国藏学》第 3期)认为:加强汉、藏因明的交流对了解汉传因明及藏传因明的历史与交流,全面把握因明学实质、推动因明发展以及推进文化融合、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当前,汉、藏因明的交流有很大进步,在组织机构、学术会议、课题合作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依然存在诸如大局意识不足、交流平台欠缺、语言障碍、共同话语基础缺乏、人才流失等困境,我们需要从建立语言互译平台、加强义理对勘文本互译、充分挖掘因明的社会功用、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以及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功能等多方面着手,共同推进汉、藏因明的充分交流,推进中国因明的传承和发展。
程瑜的《解析藏传量论中的“共相”概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 3期)中提到了藏传量论对“共相”概念的理解继承了法称的因明思想,并发展出兼具佛教知识论、存在论、实践论意味的内涵。共相是比量的所取境,是思维中的观念性存在,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藏传量论认为人们使用遮诠的方式理解共相,人们通过理解共相可以把握存在的真实情况,进而闻习经教、实践佛法。本文讨论“共相”概念在藏传量论中得到怎样的理解以及在佛法实践中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因明逐渐向内明趋近的发展路向,总结出共相具有内容的观念性、认知形式的间接性、自体的相似性和实践的工具性四个特征。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