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汉文部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5:55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王磊的《内蒙古藏传佛寺壁画与唐卡中的地域特色》(《中国藏学》第 1期)一文,以元代遗存的一幅唐卡为切入点,阐述藏传佛教绘画融入的蒙古元素。明末格鲁派再次传入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地区,在内蒙古掀起了建寺高潮,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的发展达到鼎盛。从内蒙古地区遗存的明清壁画、唐卡中可以看到逐步融入佛寺绘画的内蒙古地域特色。文章列举了内蒙古佛寺壁画中的蒙古元素,以及在佛寺发现的有蒙古文题记的唐卡和博物馆收藏的多幅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偶像崇拜的唐卡,以此证实这些画作为蒙古族在吸收藏族文化中表现出的本民族绘画特色。

贾维维《榆林窟第 3窟不空羂索五尊组像研究》(《中国藏学》第 2期),通过梳理汉藏文文献中的相关仪轨,对甘肃瓜州榆林窟第 3窟北壁金刚界曼荼罗上方的不空羂索五尊像组合进行辨识、研究,并结合我国西藏以及尼泊尔的同题材造像来分析西夏不空羂索五尊组像的构成内容与特征。西夏时期的不空羂索五尊组像是迄今所见依据巴哩译师一系成就法绘制的最早图像遗存,体现了西夏画师对新题材的敏感认知,以及西夏佛教艺术的强大包容力。

王家鹏的《明永乐宣德佛像源流新证——兼论明初朝廷治藏方略中甘青地区的重要地位》(《中国藏学》第 4期),提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成就卓越,在明清佛教雕塑艺术史上影响深远。文章通过研究甘肃岷县新发现的珍贵史料《西天佛子源流录》,考察岷县大崇教寺遗址暨岷县博物馆收藏永宣时期藏传佛教文物,从文献与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永宣佛像源起与流传的主要原因,以及甘青地区在明朝初年朝廷治理西藏方略中的重要地位。

黄跃昊和杨林平的《藏传佛教活佛官邸的建筑形制与美学特征——以甘肃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 2期),以夏河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规模、形制、构造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嘉木样寝宫古建筑群的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

段奕辰和洪星球的《藏密“曼荼罗沙画”的三重叙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6期)提到庄严美妙的“曼荼罗沙画”是藏传佛教密宗法事活动中的重要仪轨,宗教意蕴是其根本,其以具象的图案形式建构了“即身成佛”的修行观和“圆觉”的宇宙观,完成了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弘化、传播;其次,“曼荼罗沙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它的主题、陈设、绘画态度都服从于“观念”或“思想”的塑造,具备“观念的视觉化”这个“观念绘画”的本质特征,是宗教文化中的“观念艺术”;依密宗修法“四曼为相”而陈设的“曼荼罗沙画”所成就的佛身、佛国的完美宇宙,表现出对佛菩萨“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神力的人格美的崇拜,对于圆通无碍之“宇宙真相”的追求,对于不断提升精神层次,努力超越一切(生死、轮回、大小)限定的信念与自由意志的肯定。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