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部分——药物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41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药物研究

关于藏药的研究,本年度共有 3部藏药专著的出版,以及 200余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丰富,成果斐然。关于藏药的化学成分、单味药或复方的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历来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发表的论文约占本年度全部藏医药论文的半数以上。

专著方面:(1)综合性藏药专著两部:大丹增主编的《中国藏药材大全》(中国藏学出版社)共收集归纳了 1200多种常用藏药材品种,其中植物类 928种,动物类 174种,矿物类 140种。这些药物除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如正名、异名、品种考证、来源、形态特征、采集炮制、味性、药效等以外,对大部分药物还结合现代医学规范要求,载明了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便于鉴别其他相似或相近药物,使药材使用更具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该书所有药物的考证都引用了《度母本草》《妙音本草》《宇妥本草》《蓝琉璃》《晶珠本草》《藏药晶镜本草》等几十种藏药经典著作的原文,对藏医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一部为顾健主编的《中国藏药》(民族出版社)。(2)藏药材种植类专著1部:罗孝贵、胡尚钦、丰先红主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地产中藏药材生态栽培技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介绍了全州优势中藏药材 12种,是一本集资源、科研、市场分析、生态栽培、保育技术于一体的技术指导书,便于有关部门、管理机构、企业、专合组织以及科技人员、基层干部、种植户参考、学习。论文方面:按照文章内容可大致分为八个学科:藏药单味药或复方的文献研究、药物化学、药物鉴定学、药理学、药物炮制学、制剂分析学、药物资源学和药用植物栽培学。以下按学科类别对发表的论文进行简要综述:

(一)文献研究

主要包括对藏药(或方剂)的文献考证和有关藏药文献的研究综述两类:

文献考证类卢年华等的《藏药湿生扁蕾与獐牙菜的相关本草考证》(《中国药房》第 19期),通过查阅古籍和译本,以及有关湿生扁蕾和獐牙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文献,对两者在功效方面的基源归属、生境差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藏医药本草和译著中关于治疗“赤巴”“胆热”的湿生草类的功效基源归属更多趋向于獐牙菜(印度獐牙菜、川西獐牙菜、藏獐牙菜),而非湿生扁蕾,提示今后尚需进一步开展对两者细分差异化的研究;两者在生境、化学成分上的相似,为其药效一致性提供了依据;由于湿生扁蕾分布较局限,獐牙菜类种属较多、分布广泛,可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獐牙菜是否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藏药湿生扁蕾。仁真旺甲等的《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 6期),针对沙棘基原、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的现状,通过查阅藏医药古籍文献,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沙棘的文献资料,对沙棘基原、药理学、化学成分、临床功能主治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沙棘的临床应用与产品开发,以及沙棘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其他如:龙主多杰、拉毛才让的《草药“岗嘎穷”之命名探析》(《中国藏医药》第 2期),东主南加、龙主多杰的《藏药苜蓿之名称起源分析》(《中国藏医药》第 3期),色珍、次仁央金的《五种方剂的命名来源分析》(《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 4期),分别对相应藏药或复方的命名来源进行了考证分析。藏药文献研究综述杨龙等的《基于 CNKI数据库的藏药研究热点 Note Express文献计量学分析》(《卫生职业教育》第 20期),对 CNKI数据库 1991—2014年收录的有关藏药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初步分析国内有关藏药研究的状况,共检索到有效文献 889篇,文献发表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文献以中医学、中药学技术及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为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的高校及研究院所;受各级科研基金资助的文献占本次研究有效文献的 24.75%,且以国家级基金支持为主,认为藏药研究逐渐受到国内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诸多成果,研究前景广阔。张瑞飞等的《藏药角茴香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草药》第 7期),对近年来发表的有关藏药角茴香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类似的文献还有:栾飞等的《藏药螃蟹甲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第 5期),杨丽华等的《藏族药榜嘎研究进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 10期),王嘉伦等的《诃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炮制配伍应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第 3期),刘美琳、张梅的《藏药波棱瓜子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与临床》第 2期),等等。

(二)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药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各药物的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这一领域历来是藏药学研究的重点。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确生等的《斑花黄堇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成药》第 11期),研究藏药斑花黄堇 Corydalis conspers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为:斑花黄堇 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和 Sephadex LH-20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得到 11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朱海雯等的《藏药绿萝花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房》第 30期)采用多种柱色谱对绿萝花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绿萝花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为首次从植物来源、瑞香科、结香属或者绿萝花分离得到,该研究为绿萝花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达娃卓玛等的《HPLC法测定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中鬼臼毒素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第 8期),建立 HPLC法并对全国 7个生产企业的 69批次二十五味鬼臼丸中的鬼臼毒素进行含量测定,其含量范围为 0.02—0.77mg/g,二十五味鬼臼丸中鬼臼毒素含量限度定为 0.07mg/g,该法制定了二十五味鬼臼丸处方中主药鬼臼中鬼臼毒素的含量限度,为该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其他还有:热增才旦、利毛才让的《HPLC-ICP-MS连用技术分析藏药仁青芒觉中可溶性汞的存在形态》(《中国藏医药》第 2期),何元的《HPLC-PDA同时测定石榴健胃片中 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第 12期),宋霞等的《藏药二十五味珍珠丸中肉桂酸的含量测定及 HPLC指纹图谱研究》(《药物分析杂志》第 12期),热增才旦等的《微波消解 ICP-MS法测定藏药仁青常觉中的无机元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4期),乙永林、孙连先的《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独一味中山栀苷甲酯、木犀草素、芹菜素的含量》(《中国药房》第 33期),等等。

(三)药物鉴定学研究

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考证、基源鉴定、性状鉴定、纤维鉴定、理化鉴定以及中药现代真实性鉴定技术等中药鉴定学方法,研究藏药单药或藏药复方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等,为藏药产品的开发利用、藏药生药品种和真伪的鉴别等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曹赟等的《藏药“渣驯”来源与使用现状考证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 24期),对“渣驯”来源进行国内外文献考证,采用民族药用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渣驯”进行产地调研、关键人物访谈、实物收集和考据,结果表明:“渣驯”来源有多种说法,采访产地村民、采集者、藏医、药材商、国外学者共 18人,收集“渣驯”及代用品 45批,鉴定认为正品为古籍所载“铁”类“渣驯”,代用品为粪粒黏结团块,根据现场勘测与文献研究认为“生物化石来源说”更符合岩层中“渣驯”来源实质,由此认为“渣驯”是由岩层中有机生物化石渗出后与鼯鼠、鼠兔粪便的混合产物,亟须建立“渣驯”分级标准以评价药材质量,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粪粒代用品用药合理性,该研究为“渣驯”品种整理、正本清源及质量标准研究打下了基础。黄艳菲等的《藏医临床常用绿绒蒿药材的鉴别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10期),采用原植物和药材性状比较,光镜(OM)法观察根、花葶、叶、花的内部组织结构显微特征,扫描电镜(SEM)法观察花粉粒形态以及薄层层析法(TLC)对 3种绿绒蒿进行鉴别,得出 3种绿绒蒿的原植物、性状、内部显微组织结构、粉末特征、花粉粒

表面特征等区别明显,可为藏医临床常用的 3种“欧贝”类绿绒蒿药材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张雨欣等的《基于 DNA条形码及 UFLC技术的藏药翼首草相关性的品质评价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 4期),基于 DNA条形码和 UFLC技术从生物物种遗传和化学指纹图谱鉴别等方面对藏药翼首草进行品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DNA条形码技术可准确鉴定翼首草药材;UFLC指纹图谱分析发现藏药翼首草地上、地下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通过遗传信息与化学相关性研究揭示了翼首草遗传基因可能对其所含药效成分环烯醚萜苷类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藏药翼首草遗传和化学相关研究为其品质评价及资源保护提供新思路。其他还有:赵唐娟等的《藏药镰形棘豆中 2', 4'-二羟基查尔酮对照品的制备和鉴定》(《分析试验室》第 6期),郭豪杰等的《藏药材榜嘎及其混伪品的 DNA条形码鉴定研究》(《世界中医药》第 5期),索郎拉宗的《藏药达布桑的定性鉴别实验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期),武雪等的《藏药圆柏的比较鉴别》(《西部中医药》第 1期),等等。

(四)藏药药理学研究

学者们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力图阐明藏药单药或复方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有:刘伟等的《藏药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中国中药杂志》第 3期),探讨藏药波棱瓜子总木脂素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 SD大鼠 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总木脂素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甘利欣组,空白组正常饲养,其他组大鼠均隔 2—3 d皮下注射 3 ml/kg含 40%CCl4的橄榄油溶液连续造模 8周,采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显示,波棱瓜子总木脂素能有效减轻 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肝脏损伤,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保肝降酶抑制 TGF-β1表达有关。寇毅英等的《藏药十味乳香散镇痛抗炎及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青海医学院学报》第 4期),采用经典疼痛动物模型小鼠热板法及小鼠醋酸扭体法评价藏药十味乳香散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致毛细血管通透法及尿酸钠晶体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法观察十味乳香散的抗炎及抗痛风作用,研究发现:藏药十味乳香散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对尿酸钠晶体诱导的大鼠关节炎的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增加抑制并不显著,故认为十味乳香散具有抗炎和抗痛风性关节炎作用,其镇痛作用还有待证实。Wu Qin等的《The Tibetan Medicine Zuotai Differs from HgCl2 and MeHg in Producing Liver Injury in Mice 》(《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第 78卷),比较了藏药佐太与硫化汞、氯化汞、甲基汞对大鼠的肝毒性,将大鼠分为四组灌喂,佐太组 30mg/kg,硫化汞组 30mg/kg,氯化汞组 33.6mg/kg,甲基汞组 3.1mg/kg,均灌喂 7天,观察肝损伤和炎症基因表达和Nrf2因子,研究发现:藏药佐太和硫化汞的肝毒性低于氯化汞和甲基汞,并与氯化汞和甲基汞的肝脏汞蓄积和毒性反应不同。其他研究还有:柴克霞等的《藏药秦艽、独一味醇提物对 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 TNF-α、IL-1β、MIF抑制作用的研究》(《高原医学杂志》第 4期),牛翠英等的《佐太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学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第 6期),梁沛余等的《藏药十八味诃子利尿丸对高原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包头医学院学报》第 12期),徐文龙等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的大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导报》第 35期),高丽娜等的《6种藏族药提取物体外抗 HIV-1活性的初步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 4期),杨娟等的《翼首草总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第 6期),等等。

(五)藏药炮制学

本年度相关的论文主要是藏药炮制学理论探讨或知识介绍,发表的论文较上年度少。例如:达娃卓嘎的《探讨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西藏科技》第 5期),结合传统藏药材的炮制技术,简述探讨了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基础理论、炮制原则、炮制目的、藏药炮制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李杰等的《蒙药水丸与藏药中药水丸制法的异同》(《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1期),从制法、黏合剂、包衣及着色剂、打光、规格、用法等方面,比较了蒙药与藏药、中药水丸制法的异同。才让南加、项措卓玛的《浅谈藏药寒水石的炮制工艺流程》(《西藏科技》第 1期)认为,寒水石在藏医经典著作中品种繁多、疗效较广而炮制方法多样,该文结合现代药学知识,对寒水石的炮制工艺及流程进行了探讨分析。类似的研究还有项智的《寒水石通用炮制方法比较研究》(《中国藏医药》第 2期)等。

(六)藏药制剂分析

主要是藏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提取工艺研究或相关思考。例如:达瓦潘多、仁增的《传统藏药提取技术改良的几点思考》(《西藏科技》第 1期),阐述传统藏药提取方法的弊端和中药现代提取新技术的优越性,对比二者的利弊关系,以让藏药制药工作者初步了解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况,为藏药制药现代化提供参考。胡春晖等的《砂生槐子总生物碱纯化工艺的优化》(《中成药》第 10期)。本年度所开展质量标准研究的藏药,如管国倩等的《藏药灌木亚菊质量标准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第 2期),参照标准测定灌木亚菊干燥失重、灰分、水溶性浸出物、95%乙醇浸出物,并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定方法以及测定灌木亚菊中特有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结果显示该标准可用于灌木亚菊的质量控制。其他还有:徐作军等的《俄色总黄酮缓释栓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5期),蒋丽丽等的《藏药大花黄牡丹根皮挥发油的提取和成分分析》(《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第 3期),胡春晖、张发斌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砂生槐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中成药》第 9期),边巴次仁等的《藏药本草祛痤疮乳霜的制备和评价》(《山东化工》第 16期),邢洁、孔倩倩的《藏药酸藤果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药房》第 21期),次仁旺姆的《藏药绿绒蒿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 11期),等等。

(七)藏药资源学研究

可分为文献综述、现状分析和资源学调查研究三类。文献综述类,如李轩豪等的《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与品质评价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第 4期),就青藏高原藏药资源调查及品种整理、种质资源库的建立、野生抚育与人工繁育、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以及用 DNA条形码、1H-NMR代谢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诸方面进行述评,探讨了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品种鉴定和质量标准化等问题。现状分析类,如赵彩云等的《青藏高原藏药濒危现状及其资源保护策略》(《中国中药杂志》第 23期),使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等级划分方法,整理出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名录,分为一级(濒危)11种、二级(稀有)21种和三级(渐危)42种,共 74种,此外还建议增加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濒危藏药物种;结合藏药资源濒危现状,探讨了从定期进行濒危藏药物种的调查、建立濒危藏药的种质资源库、就地保护、人工种植研究和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张璐璐的《青海地道中藏药资源开发保护现状及对策》(《长春大学学报》第 5期),介绍了青海省地道中藏药材资源概况、开发利用和法律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长效的中藏药资源保护机制,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产业的发展。

资源调查类研究,如刘增根等的《青海藏药雪灵芝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时珍国医国药》第 12期),对藏药雪灵芝在青海的野生种质资源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探明了青海野生雪灵芝资源分布情况、种类和种群特征,并发现野生雪灵芝种质资源生物学存在多样性,甘肃雪灵芝产量最高;由于生境破坏和过度采挖,野生雪灵芝资源日趋减少,建议采取野生抚育和发展人工种植等方法保护雪灵芝野生种质资源,以保证雪灵芝的可持续利用。旦增曲培的《濒危藏药草本药材在拉萨夺底沟生长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期),调查拉萨以北城关区夺底乡夺底沟濒危草本藏药材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地区濒危药材数量与日俱增,呼吁尽早启动濒危药材保护和抢救工作。其他还有:李彪等的《青藏高原甘南地区伞形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 12期)和《青藏高原甘南地区唇形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4期),巩红冬、李彪的《青藏高原东缘禾本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第 5期),巩红冬的《青藏高原东缘蒲公英属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2期)和《青藏高原东缘景天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 2期),孙海群等的《青海省几种藏药植物资源状况调查与分析》(《北方园艺》第 16期),张璐璐的《青海地道中藏药资源开发保护现状及对策》(《长春大学学报》第 5期),等等。

(八)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

许砚慧的《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中国市场》第 12期)对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种植基地建设、加强栽培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参与药材种植、政策扶持与推动等建议。还有部分论文介绍了藏药材的栽培技术,例如安桃芳、马秀的《唐古特大黄的人工栽培技术》(《中国农业信息》第 15期),许永强等的《藏药匙叶翼首草人工栽培杂草生态特点和防控效果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 9期),马令法等的《除草措施对人工栽培藏药唐古特红景天产量、品质及除草效果的影响》(《北方园艺》第 7期),李静怡等的《NaCl和 PEG胁迫对天仙子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中药材》第 2期),等等。

(九)其他

主要为对藏药方剂相关研究或知识介绍类的论文,例如:多杰的《十五味黑药散的配伍思路分析》(《中国藏医药》第 1期),文昌东主、尕玛措尼的《三种医籍所述几种方剂的剂量与药效分析》(《中国藏医药》第 2期),多果的《部分常用藏药方剂别名汇集》(《中国藏医药》第 2期),任小巧等的《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方剂组方规律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 5期),次仁、尼玛次仁的《藏药藏红花组方功效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期),等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