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研究
藏医临床研究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名老藏医学术经验研究、藏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藏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藏医特色疗法介绍、藏医临床护理、藏医临床方法学研究等。
(一)名老藏医学术经验研究
本年度有研究名老藏医学术和临床经验的论文发表,例如扎西东主、索南卓玛的《名老藏医养生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思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期),通过历代藏医 100本养生学文献的研究,发掘梳理出藏医养生文献中的重要养生观点,总述藏医养生保健学的定义、历史、内容、意义、情器世间的形成以及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养生观,以指导藏医养生实践;该文还介绍了藏医养生大家的养生特点及其代表性著作,藏医养生理论特点及其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对现代养生的指导意义。王多吉的《彭措热登先生培火养隆、温脉疏血法治疗萨滞布病(中风)经验》(《中国保健营养》第 24期),介绍了名老藏医彭措热登先生对萨滞布病的认识和临床防治经验。
(二)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此类论文为藏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或研究总结。例如,尕藏多吉等的《藏医对真布病的临床证候分型研究》(《西部中医药》第 12期),运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对《四部医典》《秀多医学汇集》《八支集要·如意宝》《零星秘诀集》等十多部文献中的藏医疑难病症“真布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真布病”的病因主要有寒、热之分,病机为三因素失调,黄水偏盛,聚于关节,证候主要为疼痛。俄措卓玛的《浅谈藏医对疫病的认识、预防及治疗》(《西藏科技》第 9期),以藏医学的理论及实践为基础,对疫病的认识、病理、特点、分类及治疗等进行了阐述。更藏加等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藏医诊治特色概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 8期)认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属于藏医“血隆病”之“坏血增多”范畴,从藏医治疗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案、预防措施、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法等方面,对藏医诊治特色进行了概述,并建议加强藏医药治疗该病古籍文献整理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规范临床治疗标准和用药方案,研究藏医复方药物和联合用药治疗 HAPC的科学内涵。米鹏的《藏医〈四部医典〉对大骨节病的认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4期),结合藏医《四部医典》的内容及现代医学观点,介绍了大骨节病(藏医称“培根久吉病”)的病因和藏医治疗方案。其他还有:尕玛纳么、央美的《略论藏医肝包虫诊治方法》(《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 4期),索南仁欠的《简论尿频(糖尿病)本质及其预防措施》(《中国藏医药》第 3期),罗尔吾的《浅谈藏医放血疗法治疗慢性鼻窦炎技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4期),普穷的《中藏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略谈》(《西藏科技》第 11期),李剑的《藏药仁青芒觉加外治敷脐法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的诊疗体会》(《中国农村卫生》第 12期),等等。
(三)藏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常见的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病例观察。从各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看,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仍相对较少。
随机对照试验本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以对照效果的不同,在藏医领域中用于比较和评价藏医疗法与其他疗法对照的疗效。本年度发表的藏医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较少。代表性论文如:Liu Wei等的《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ng Luo Hua Shi Capsule, a Modernized Tibetan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Trials》第 1期),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疗效标准评价藏药通络化湿胶囊(根据藏医经典方剂五味甘露研制的新剂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疗程 8周,结果显示:该药物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杨红霞等的《当佐与安置精华散对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第 5期)评价藏药佐太的安全性,纳入 120例胃肠科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含佐太的当佐与不含佐太的安置精华散 15天,观察服药后血液中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患者的肝功和肾功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患者按藏医理论服用当佐与安置精华散后,肝肾指标均无不良变化,表明用药安全。桑乾才让等的《藏医“椰梪”治疗老年性尿失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7期),将 28例老年性尿失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4例由藏医外治(椰梪)疗法治疗,对照组 14例用针灸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为 78.57%,对照组有效率 64.29%,两组治疗后半年内病情复发率有所差异,故认为藏医外治疗法对老年性尿失禁症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他还有:尕藏久美的《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第 10期),仁青卓玛、增毛措的《藏药外敷应用于 7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 71期),李毛措、仁青东智的《口服藏药结合熨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23例疗效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 14期),等等。
临床病例观察包括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进行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价,以及临床医生对所治疗患者病历资料的回顾性总结。代表性的研究如德吉等的《催泻疗法治疗赤巴咂久病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第 19期),选择 40例赤巴咂久病(黄疸型肝炎)患者,给予藏药结合催泻疗法治疗,必要时可给予补液支持治疗,但未应用具有保肝作用的西药或中药,对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与有效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催泻疗法治疗赤巴咂久病的总有效率为 92.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项智的《藏药二十一味寒水石治疗木布病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8期),为观察二十一味寒水石丸治疗木布病(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选择木布病患 60例,口服二十一味寒水石丸进行治疗,观察用药前后的症状消失率及胃镜复查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 93.3%,故认为藏药治疗木布病疗效确切。其他还有:林扎西卓玛的《藏药浴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146例临床体会》(《亚太传统医药》第 12期),次仁卓玛、卓玛措的《藏医桑门护理疗法治疗脉管炎的回顾性研究报告》(《西藏科技》第 6期),拉浪多杰、看着措的《藏药达桑杰巴卡擦丸结合艾灸治疗膝关节增生 61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1期),等等。
(四)藏医特色疗法
除药物治疗外,饮食、起居、外治法也是藏医独具特色的疗法,本年度有论文介绍藏医药浴、涂擦、艾灸、放血、催泻、盐熨等疗法的研究与应用。例如:安太措、青羊尖措的《论藏药浴疗法的流程与步骤》(《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5期),根据藏医文献资料和作者从事藏药浴理疗的临床实践,对藏药浴前、中、后的流程与步骤,饮食和起居的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次仁杰布的《浅谈藏医传统烙铁器械应用新技术电热效应原理制作的电热烙疗器械的必要》(《西藏科技》第 4期)认为,藏医烙铁疗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烙铁烧热技术仍保持远古时代的木炭烧热方法,临床应用不便,故建议采用新技术电热效应原理制作的电热烙疗器械进行加热,该文介绍了电热烙疗器械的理论原理及构造方法。其他还有:南杰草的《山南藏医院藏医临床涂擦疗效调查分析》(《西藏科技》第 12期),卓尕日的《藏医起居疗法中磕头的养生作用》(《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 4期),彭毛才让的《脉泻疗法术后反应处理方法谈》(《中国藏医药》第 1期),彭毛措、昂青才让的《浅谈贵德县热水沟温泉的认识与临床功效》(《中国藏医药》第 3期),丁洋的《藏医放血疗法:濒临失传的危机》(《中医健康养生》第 6期),措毛、才让卓玛的《藏医涂擦疗法浅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3期),斗周才让等的《藏医艾灸治疗宁隆病的技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7期),等等。
(五)藏医护理
有论文介绍了藏医护理的研究实践或相关知识,如:陈玉平、张扎西嘉措的《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7期),介绍了藏医风湿病的概念、藏医药浴与五味甘露药浴的关系以及药浴治疗风湿病必须具备的环境和条件,强调风湿类疾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局限于医院药物单一治疗,浴前、浴中、浴后的护理,更离不开家庭的护理。次仁卓玛、卓玛措的《藏医桑门护理疗法治疗脉管炎的回顾性研究报告》(《西藏科技》第 6期),收集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2010—2012年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住院病例 102例,分析采用藏医传统桑门护理疗法治疗脉管炎的特征和疗效,结果显示:痊愈率达 50%,故认为桑门护理疗法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拉毛德吉的《藏医霍尔曼灸法的护理》(《中国民间疗法》第 2期),介绍了藏医霍尔曼灸法的定义、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作用机制,施灸前、中、后的护理措施和饮食起居指导原则。其他还有:娘毛扎西、王连存的《琼乃得图患者的藏医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1期),马红莲、仁增什姐的《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2期),措毛等的《藏医药浴对产后风的治疗及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 4期),等等。
(六)临床方法学研究
有论文对藏医临床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如郭慧娟等的《基于关联规则的藏医隆滞布病(脑梗死)用药规律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 4期),收集 2013年 4月至 2015年 4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接受治疗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隆滞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药物使用频次、高频药物组合及药物之间的序列关联规则、组合规律,共筛选出高频组合 9组,并挖掘出常用药物组合为七十味珍珠丸(早晨)→如意珍宝丸或二十四味沉香丸(上午)→三十七味斑蝥丸(中午)→二十味沉香丸(晚上),认为该结果符合数据挖掘的科学性,并能为藏医药相关理论所解释。罗辉等的《症状指标在藏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基于国内藏医随机对照试验的现状分析》(《中医杂志》第18期),分析藏医临床研究中采用症状作为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的现状,纳入采用症状作为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的藏医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藏医临床研究在结局指标中对症状的单独评价应用较少,且缺乏统一、通用的评价标准,建议应遵循藏医理论特色,开发符合藏医自身特点且具有普适性的测量工具。其他还有:任小巧等的《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评价研究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 1期)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