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
本年度,藏族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上比去年略有减少,共发表论文 150余篇,出版图书 12部。研究成果水平有所提高,资料更为翔实,论文仍以个案研究为主,图书多以宏观研究为主。与往年一样,研究成果仍以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为主,传统文化方面的论文多侧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民俗文化方面的论文多侧重对节庆、服饰、民居的研究;文化传播与出版、生态文化、公共文化的研究论文与去年基本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章共13篇,比去年有所增加。下面从不同研究视角和领域分别予以介绍。
(一)传统文化
达哇彭措、朱德涛《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中国藏学》第 2期)一文,从元代瓷器中所见藏传佛教造型的器物、藏传佛教因素的纹饰,以及汉藏文化交流情境下的元代瓷器功能考察三个方面对藏族地区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并结合图像及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了剖析。文章指出,元代内地瓷器在造型、纹饰等方面都受到藏传佛教因素的影响。同时,瓷器进入藏族地区之后,除作为佛教用器以外,还是皇朝权力的载体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曾吉卓玛《藏地朝圣研究述评》(《中国藏学》第 2期)一文,从藏地朝圣研究的缘起与现状、西方朝圣研究的现状、总结与思考三大方面,对国内外关于藏地朝圣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学术界对藏地朝圣的仪式性、实践性等层面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在理论取向、方法论、研究视角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并指出对藏区所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其理论模式无法准确地解读和涵盖。
王宝红《清代文献中的藏香》(《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5期)一文,从藏香的形制、品类、流通、功用等方面,对清代藏学汉文文献中有关藏香的记述进行了梳理,对了解藏汉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与传播的进程,追溯清代藏汉民族交流的历史印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促进现在的藏汉文化交流具有借鉴意义。
周尚娟《甘南藏族服饰文化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西藏艺术研究》第1期)一文,以甘南藏族服饰文化为个案,从“师法自然”的藏族服饰、阴阳五行观念与藏族服饰色彩、传统哲学符号在甘南藏族服饰上的体现三个方面探讨了服饰哲学和文化交流的关系,阐释了藏族服饰的深厚内涵和精神价值。指出甘南藏族地区是藏汉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其服饰文化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嘎藏土买《浅论藏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西藏艺术研究》第 1期)一文,从“天地合一、众生平等”的生态观,“克己求善、无我利他”的道德观,“团结友爱、和谐共存”的社会观,“尊师重道、崇文厚化”的知识观,“坚忍不拔、乐观通达”的人生观,“开放包容、追求和合”的世界观,“诚实守信、爱美尚礼”的生活观七个方面阐述了藏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指出在今天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应及时汲取藏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掘和发现藏族文化传统的多层价值和意义,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藏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努力培养新一代藏族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努力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潘多、刘月华等《藏族传统文化对草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现状浅析——以甘南夏河牧区为例》(《草地学报》第 2期)一文,以甘南夏河牧区为例,介绍了甘南藏族地区生态文化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了解藏区禁忌和传统节日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意识,继续传承藏区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摒弃消极成分,提高藏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拓展生态保护教育途径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黄敏、佘静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藏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第 6期)一文,介绍了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资源,分析了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功能,即素质教育、文化传承、文化创意功能,并从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课程开发、传承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藏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罗桑开珠编著的《藏族文化通论》(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书,共分五编二十七章。以文化学的学科划分理论和结构分类方法,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大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该书力求在藏族文化专业的学科分类、内容范畴、结构划分、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接轨,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