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政策
2016年关于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政策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生态评估、防治技术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一)生态评估
郑国强、王景升在《西部林业科学》(第 6期)上发表《西藏天然林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一文。此文以西藏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县域为研究区,利用 2000年 TM/ETM数据和 2010年环境卫星数据,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和不同生态类型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表明:西藏天然工程区建设成效显著,10年期间,森林面积和灌木林呈增加趋势,尤其森林面积增加显著,草地、高寒荒漠和冰川雪被呈减少趋势;天保三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生态服务价值构成增长主要排序为土壤形成与保护﹥气体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
徐瑶、陈涛在《生态学报》(第 16期)上发表《藏北草地退化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评估:以申扎县为例》一文。此文以申扎县草地资源为对象,采用生态经济学评估模型对草地生态系统 8个方面的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了评估测算。研究表明:1990—2010年,申扎县草地退化面积增加了 47.40×104hm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高达 5.20×108元;其中 1990—2000年,草地退化较严重,该时段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较多的时期;2000—2010年,草地退化趋势变缓。藏北草地提供生物量价值仅约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 7%,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远大于其提供的生物量价值。
李祥妹、赵卫、黄远林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第 1期)上发表《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核算的西藏高原草地资源区划研究》一文。此文分析草地载畜量、补饲载畜量、牲畜存栏量地域差异,评估了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表明:全区不适合和不能放牧草地 36. 95万 km2,占全区草地总面积 44.37%;农区可供牲畜食用的精饲料总量与粗饲料总量分别为 23.71万 t与 27.50万 t,全区补充饲料载畜量为 115.18万羊单位;从载畜量区划来看,那曲、当雄等县超载严重,八宿、察隅等县略微盈余。
李琳、林慧龙、高雅在《草业学报》(第 6期)上发表《三江源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能值评价》一文。此文以能值分析法为主要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 6项评估指标,对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逐项评估。研究表明:过去的 10年中,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从 1375亿元 /年上升到 1780亿元 /年,年际变化较大;从趋势上,以 2006年为分界点,2006年后的年份,其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且普遍高于 2006年前的年份。对不同草原类型进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可以看出,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生态服务价值占全部草原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10年中皆超过 99.5%;各类型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年际变化不大;释放 O2与固定 CO2的价值所占总价值比例最大,两者之和约占全部价值量的90%,而直接的草产量价值仅占全部价值量的 1%左右。
冯舒芮等在《生态科学》(第 4期)上发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敏感性分析》一文。此文建立了符合该州特点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在 GIS支持下,对该州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生态敏感性为中度敏感水平,西北地区敏感度最高;其中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 14.08%,中度敏感区域占总面积的 35.14%,轻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 30.73%,不敏感区占 19.94%;依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将玉树州划分为西北部生态保护区、中部草场发展区、东南部生态调节区。
高江波等在《地理科学》(第 4期)上发表《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一文。此文以 MODIS为基础数据源,评估了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研究表明:综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气候和地形生境特征对脆弱性的影响,全区呈现从东南向西北综合脆弱性水平逐渐升高的趋势,在评估区范围内综合脆弱性等级为中等及以上的地区共占 74%,整体脆弱性程度较大,其中综合脆弱性等级为很高水平的地区占了 45.8%。
罗久富等在《生态学报》(第 20期)上发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铁路工程迹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种间关联性》一文。此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铁路工程迹地植被为对象,分别在青藏铁路建设期、运行期对工程迹地进行了 3次植被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利用种间关联性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群落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种种对间关联性。研究表明:对群落物种总体关联性检验发现群落物种总体关联性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联程度排列为 VR2005 ﹥ VR2009 ﹥VR2013,群落趋向松散,抗干扰能力弱。对群落主要物种种对间关联性检验发现成对物种间的正、负联结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种对数百分比也呈下降趋势,群落内物种间联结强度逐渐降低。
杨永梅等在《干旱区地理》(第 2期)上发表《三江源花石峡地区植被退化与土壤养分的关联》一文。此文对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地区不同退化梯度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山地草甸梯度退化过程中,优质牧草丰富度、盖度均降低,低产杂草类植被比例增加;随着退化梯度加剧和土壤剖面加深,土壤养分梯度变化明显,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土壤呈碱化趋势,速效磷含量下降。植被盖度与土壤速效磷、pH值、有机质含量呈高度关联性。有机质和磷肥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
尚华明等在《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1期)上发表《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西藏中部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一文。此文利用西藏中部大果圆柏的树轮宽度资料,建立宽度年表,分析树轮宽度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当雄月气象要素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明树木的径向生长和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一致,与上年 7—8月和当年 5—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当年 5—6月的温度显著负相关。由于共同受气候因素的制约,树轮差值年表与西藏中部地区 7—8月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 0.714。
高欢在《青藏高原论坛》(第 2期)上发表《玛多县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一文。此文基于 SRP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玛多县土地生态脆弱性。研究表明:玛多县土地生态脆弱度以中度脆弱为主,中度以上面积比例达 61.07%。
云丹桑珠、刘学敏在《安徽农业科学》(第 19期)上发表《高山峡谷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一文。此文基于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分析了 2005—2014年迪庆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2005—2014年迪庆州人均生态足迹呈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 0.8253gha波动上升到 2014年的 1.2517gha;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从 2005年的 0.9458gha下降到 2014年的 0.4678gha;生态平衡由微弱的生态盈余逐步转向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14年支撑经济发展需要 2.66倍的迪庆生态承载力;碳吸收地在生态足迹结构中由较低占比迅速增长成为生态足迹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迪庆州生态赤字的主导因素;生态效率年均增长率要远低于 GDP年均增长率。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