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区研究
陈默的《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以日喀则艾玛乡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对艾玛乡 50年来的民生变化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宏观层面主要对中央政府不同时期西藏改善民生的政策研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微观层面则集中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医疗、养老、教育等涉及民生的领域进行专项调研;重点是对 1960年调研中曾经访谈的农户进行回访,进行个案剖析,微观解读。全书共七章,主要内容有人口、土地与农业经济,生产现代化与经济多样化,日常生活方式五十年变迁,教育事业五十年比较研究,基本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水平五十年比较研究,社会保障五十年比较研究等。
平措卓玛、徐秀美的《历史文化街区绅士化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以拉萨八廓街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 4期)一文,认为八廓街的绅士化程度不高,驱动绅士化现象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并经历了旅游绅士化、传统绅士化以及新建绅士化等形态变化,导致八廓街出现了人口置换、商业化趋势日趋严重、传统商铺经营者利润空间压缩等问题。应借力于八廓街改造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力,大力提倡文化导向型街区发展,逐渐淡化商业导向型的街区经营模式。
Trine Brox、龚浩群的《中国城市中藏族特色空间的形成——以成都市武侯区藏族一条街为例》(《华西边疆评论》第 3辑),旨在强调那些在其他方面被看作是最边缘化——在原属地和在新移居地都被边缘化的人群的主动性。认为藏族的流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性象征将一个多民族空间转化成与周边的汉族环境相区别的藏族特色商业空间,这里的藏族商人将自己打造成必须被正视的民族。索南多杰的《三江源生态移民村落研究——以果洛州玛多县河源新村为例》(《中国藏学》第 S1期)一文,通过实地调研认为三江源移民村落还存在新增户住房、收入结构单一、后续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生活适应性与归属感、学龄前儿童学前教育等难题,认为政府部门应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丙胜的《地方性知识的再植:对青海哈萨克人与青海湖北岸一个藏族社群的考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期)一文,认为人群的迁移造成地方性知识的复杂性。迁移使地方性知识发生移植、变形、再植、堆叠等情形,唯有考虑到人群的迁移性,才有可能体认到地方性知识中的地方与非地方关系,也才能更接近地方性知识背后的人类社会本相。
刘琪的《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对迪庆藏族自治州两个村落的比较研究》(《学术月刊》第 3期)一文,认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两个个案,呈现了现代性语境下族群认同的消弭与建构过程。两个个案虽然看似导向了不同的结果,但事实上都是地方社会与国家、与市场互动的产物,是当地人在竞争性的现实情境下的自主选择。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