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金融与财政
巩雪茹、陶然的《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背景分析,西藏农业发展现状分析,西藏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及效应分析,国内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及财政支农经验借鉴,推动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设计。提出应首先立足西藏现实生态资源安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牧业生态特点,探讨推动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产业路径和有效模式;其次,构建推动西藏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即针对不同生态农业发展类型设计相应的扶持政策体系,重点从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低碳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探讨和构建财政政策体系,旨在为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发展潜力,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等发挥作用。
杜涛的《欠发达地区贷款集中情况的效应分析——基于西藏地区经验数据测算结果》(《金融理论与实践》第 1期)一文,认为行业集中度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客户集中度则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的效果;行业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客户集中度对经营风险无显著影响;行业集中和客户集中与银行的盈利能力均没有显著关系。
徐建龙、魏珍的《理性认知西藏投资乘数小于 1问题:以 1996—2014年为例》(《西藏研究》第 4期)一文,通过测算表明 1996—2014年西藏投资乘数小于 1,直接原因是该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小于边际流入倾向,深层次原因是由于货物和服务净流入而导致该区总需求有较大份额对外漏出。从需求侧分析,用行政管辖范围作为口径统计出来生产总值没有包括西藏投资通过需求链拉动的区外生产总值增长部分,因此测算出的投资乘数往往低估该区的投资效益。
师学萍、郝文渊等人的《基于 SLA分析框架的西藏农户生计资本分析——以尼洋河流域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期)一文,认为尼洋河流域农户生计资本既存在结构差异又存在区域差异。说明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框架下,物质资本优势为尼洋河流域农户(尤其是林芝县农户)由传统生计向现代生计转型提供了物质条件。
徐爱燕、贺晓的《财政支出的减贫效应研究——来自西藏的例证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4期)一文,认为经济发展滞后是西藏整体贫困的根源;家庭的生育率、死亡率、受教育程度均与家庭的贫困程度有着较强的联系。各级政府在通过财政进行减贫时,必须把公共福利的提高放到首位,在促进整体经济增长的同时,着重关注农牧民的增收,并且将教育减贫放在减贫工作的中心位置,注重人力资本建设与积累。
赵艳、卢阳的《增值税起征点第五次调整的反思——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样本》(《黑龙江民族丛刊》第 3期)一文,认为第五次增值税起征点由 2万元调整到 3万元,此次起征点的标准与当前社会经济实际仍然严重脱节。提出应明确增值税起征点调整原则,建立增值税起征点预警、反馈和决策机制,增值税起征点应主要参考少数民族地区情况。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