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6:08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四)区域经济研究

狄方耀、图登克珠等人主编的《西藏经济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书,以西藏特殊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结合西藏民族经济特色,系统论述了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情况,以及西藏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全书共十三章,详细界定了西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依据、功能、内容与任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介绍了西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前提、发展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然地理及生态环境、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经济体制改革、三次产业、文化产业、边境贸易、居民消费、金融与财政、人口与经济发展、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各族人民在振兴西藏社会经济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郑长德、钟海燕等人的《藏彝走廊包容性绿色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一书,共十三章,主要研究藏彝走廊的禀赋特征,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藏彝走廊发展现状、驱动机制、区域差距与贫困,并基于对藏彝走廊禀赋—增长—贫困—不平等的分析,提出藏彝走廊包容性绿色发展的思路与政策路径。该书提出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与产业升级、包容性绿色城镇化以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跨越;通过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优先发展教育、投资于人民健康确保经济机会的平等获得,实现共享发展;通过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全面覆盖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最低经济福利,实现普惠发展;通过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建立并完善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确保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提升,实现绿色发展。

黄承伟、张琦等人的《高原地区减贫战略规划研究——青海省玉树州的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出版社)一书,共八章,主要内容有高原地区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战略创新,高原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减贫效应评估和益贫机制创新,高原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与扶贫产业发展研究,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高原地区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因素对减贫政策影响和特殊贫困群体减贫政策创新研究,青藏高原大扶贫格局的推进与专项扶贫方式创新,中国高原地区扶贫:国际经验和建议。

侯仲凯、何卓静的《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藏县域优势产业评价研究》(《经济研究参考》第 37期)一文,认为拉萨应当以龙头优势做大第二三产业,带动市内发展较慢的县,以周边县发展第一产业为推手形成支持拉萨发展的链条,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连接紧密的循环发展;昌都以大牲畜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较有优势,可探索以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为主导方向;并对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等地的优势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李波的《连片特困高寒藏区产业结构协同测度及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期)一文,认为高寒藏区仍属于“二三一”产业结构,第一、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低水平状态。文章从协同规划、培育特色、夯实基础、提升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促进高寒藏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狄方耀的《试论中国西藏与南亚相邻国家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原则与对策》(《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2期)一文,提出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结合、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地缘关系优先、贸易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结合、系统建设与突出重点结合、边贸经济与生态保护结合等原则,建议科学定位与南亚相邻国家的经贸关系,巩固扩展边民互市贸易、提升口岸功能作用,扩大西藏自产产品出口比重,申报建设新的口岸经济发展方式,帮助尼泊尔提升加工和出口能力,发展边境旅游服务贸易等。

陈文烈、刘畅的《藏区现代化的演进轨迹:理论、经验与当下实践》(《青海民族研究》第 1期)一文,认为“十三五”期间藏区现代化须同时完成三大基本任务:一是保证畜牧业安全,二是为藏区牧民提供就业收入,三是为藏区现代化提供稳定器。国家政策如能回应牧民需求,解决牧区经济中存在的牧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藏区就可以同时完成以上三大任务,为藏区整体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畜牧业基础。

王延中、黄万庭的《拉萨市弹性城镇化路径初探》(《青海民族研究》第 1期)一文,认为拉萨已走上弹性城镇化道路。由于拉萨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弹性城镇化依然存在城镇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力不足、农村经济对剩余劳动力推力不足,城乡交通不便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

王欣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市场经济与族群互动——以西藏昌都的昌庆街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 2期)一文,认为援建和汉族移民贡献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品等方面对内地汉族移民高度依赖,而汉族移民的高流动性以及汉藏族群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又使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市场经济共同体之下的互动关系呈现孤立、脆弱、不稳定的特点。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主观意愿、社交网络、文化认知和传统方面的区隔依然存在。

马尚林的《略论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谐经济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 10期)一文,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的回、藏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几百年的友好交往中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分工协作和交换模式,这种互补型交往模式中形成的和谐经济关系,是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