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香港藏学研究——文化、文学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2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文化、文学

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研究所徐逢甫的硕士学位论文《藏传佛教中的〈咕噜咕咧佛母〉涵义及特征图案设计创作与应用研究》,以藏传佛教的“咕噜咕咧佛母”为讨论对象,该佛母又称“作明佛母”“三界自在空行母”“怀柔佛母”,在汉传佛教经典中称为“酤罗菩萨”。咕噜咕咧佛母出自阿弥陀佛莲华部,属于“息、增、怀、诛”中的怀爱法。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借助佛教实体文物及典籍,来了解这一形象的发展脉络,并分析象征性装饰物的特征和符号涵义;第二,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析古典佛教图像转化为现代佛教图像的例子;第三,透过各文献图例及文本的分析,尝试以重组绘制的方式将“咕噜咕咧佛母”的整体形象及法物特色呈现在插画图案设计上,重新诠释传统造型。

刘珍如、吴淑明、林东龙在《藏传佛教八吉祥图纹应用于糕饼之创作》(《东方学报》第37期)中认为,由于宗教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藏族人相信,将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用于祭祀、供佛,将能得到同样的加持与祝福。作者将藏传佛教八吉祥图纹应用于糕饼上,维持传统结构要求,重新绘制适用于食品创作的图纹。八吉祥图纹在汉地被演化为象征身体各器官之投射,作者以相对应的天然养生食材,调制成八种不同颜色之糕饼,符合现今时代潮流的养生概念,辉映藏传佛教之图纹特色,具有实质及历史文化意义。

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研究所赵珈彣的硕士学位论文《藏传八吉祥图案应用于大中华生活圈文创商品之创作》,以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的创新运用为主,探讨将八吉祥图案寓意应用于平面设计之方式。针对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的由来、意义、发展、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分析了这几个面向对于当地民众及宗教的影响。图纹经由设计运用于生活,这些代表吉祥、祝福、避邪、镇煞等意义的图案,通过现代文创的手法,以贴近生活、随手可及的物品的形式,提供对于宗教图案的意义更为浅显易懂的呈现。

陈伯轩在《人生/人身难得——次仁罗布小说的时空意识与身体意象》(《高雄师大国文学报》第26期)中分析,次仁罗布199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罗孜的船夫》,这篇小说的题材与结构相当明确简单,却彰显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时空结构与文化情境。次仁罗布的小说深受佛教基本教义的影响,显现了一种世俗的肉身与灵魂的二元观。在此观念中,心识或灵魂的掌握与修持才是最为重要的,肉身不过是暂居的臭皮囊。无论美仪与陋相,都是身体成住坏空的一个暂定的阶段。全文按照上述的两个问题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先以文本分析的方式解读《罗孜的船夫》,确立此篇小说当中的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结构,再援引其他小说内容作为佐证与论述依据。第二部分则讨论有关身体书写的篇章片段,并借助佛教基本教义来使读者理解身心二元对立下的身体形象。

傅正明所著《狂慧诗僧:邱阳创巴传奇三部曲》(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记录的是邱阳创巴仁波切(Chgyam Trungpa Rinpoche,1939—1987)即第11世创巴活佛,藏传佛教著名的狂慧大师和特立独行的浪漫诗僧。自20个世纪60年代起,邱阳创巴在西方以英文传法并写作。《狂慧诗僧》是以创巴为主人公的文学传奇三部曲。作者在创巴的丰富著述、有关传记和回忆录的基础上略加虚构,重塑了这位狂慧诗僧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主人公周围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第一部《生死劫》,描写创巴出离西藏、流亡印度、留学英国,从一个侧面折射了20世纪60年代英美世界的精神风貌。第二部《金刚舞》,描写创巴在美国立足,与各界人士的广泛交往和艺术活动,尤其是他传授金刚乘密法的故事,进而追溯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广泛反映了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第三部《彩虹梦》,描写创巴以佛教为本,融合西方灵修和东方禅宗,发展藏戏和禅剧,吸收多种文化传统的“香巴拉训练”,进一步展示主人公及其周围众多人物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人生际遇。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