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献
本年度,文献的整理、翻译和研究推进幅度仍然较大,既有一直以来的长篇连载性文献翻译,亦有对新文献的发掘和利用。
(一)历史文献
首先是藏文史籍的译注。《娘氏教法源流》藏文原名为《教法源流·花蜜精粹》,成书于12世纪,属于较早出现的藏文史籍之一,主要讲述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及传入吐蕃后的发展情况,一直写到后弘期开始宁玛派的发展,其中详细记载了吐蕃政权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娘·尼玛沃色出生于今山南市洛扎县,是当地的政教领袖,为当时宁玛派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年度《中国藏学》继续连载许渊钦的《〈娘氏教法源流〉译注》,其中《〈娘氏教法源流〉译注(八)》(第1期)是第三章“宣说吐蕃”中第十一节赤松德赞与堪布、阿阇黎的事迹与第十二节白若杂纳的历史。《〈娘氏教法源流〉译注(九)》(第4期)是“宣说吐蕃”中第十三节,阿阇黎莲花生从吐蕃至罗刹国的历史。
坚贝却吉单增赤列的《世界广说:大赡部洲广说情器普明镜》一书是青海省大通县广惠寺藏传佛教活佛敏珠尔呼图克图第四世赞普·丹增赤列所撰的世界地理著作,其中集中体现了藏族传统社会的世界地理观,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关于《世界广说》,一直以来被学者所关注,相关研究也在逐渐推进,本年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格·其美多吉译注的《世界广说:大赡部洲广说情器普明镜》,是对这部珍贵文献的最新研究。
噶让活佛是青海卓仓藏族部落噶让拉康的寺主活佛,也是清代河湟名刹瞿昙寺性相学院卓仓寺的著名高僧,迄今已历八代。甘肃拉卜楞寺高僧阿莽·贡却坚赞所著《善巧至尊历辈夏尔·噶让噶居传——云中天雷》(扎洛、敖见译注,《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一书主要介绍了第一至第四辈噶让活佛的生平。全书涉及第一辈彭措南杰、第二辈阿旺彭措隆智、第三辈阿旺嘉木样、第四辈贡却丹贝坚参等四辈夏尔·噶让噶居活佛修学弘法、利益众生的事迹和功绩,其中第一辈噶让活佛学识精深,曾任新建成的佑宁寺堪布,在多麦地区声名卓著,其生平记述较为详细。第二、三辈噶让活佛的生平由于资料缺乏记载而甚为简略。第四辈噶让活佛与本著作者同出拉卜楞寺大善巧师多然巴茨程僧格门下,因而记述有颇多细节。尽管该传篇幅不长,但是对后世其他著述却产生了直接影响,土观·却吉尼玛《佑宁寺志》、智观巴·贡却丹巴饶杰《安多政教史》等有关内容都取材于本著,可以说为研究瞿昙寺的历史文化及清代青海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哲孟雄王统史》是有关哲孟雄王国历史的权威史籍,完成于1908年,大约在1910年噶箕达瓦桑珠有一个不很规范的英文编译本作为英国印度事务部的内部文件保存。2003年(甘托克)南杰藏学研究所正式出版了藏文本。该著署名作者为图道南杰(哲孟雄第九代法王)及王后益希卓玛,实际上是由国王及大臣们合作编撰完成的。《哲孟雄王统史》以哲孟雄历代国王为线索,系统记述了哲孟雄王国的历史,特别是大量利用了哲孟雄的官方档案文献,不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且提供了其他史著中鲜见的细节和史实。图道南杰所撰的《法王图道南杰(一)——〈哲孟雄王统史〉译注节选》(扎洛、敖见译注,《中国藏学》第3期)是对《哲孟雄王统史》第15章“法王图道南杰”部分的译注,内容主要是第九代法王图道南杰的历史。该章对其经历、遭遇记述甚详,档案资料引用尤其丰富,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以来哲孟雄王国的历史演进过程。本文节选内容讲述的是英国自1861年后逐步从廓尔喀等地向哲孟雄移民,引起当地僧侣集团及菩提亚群体的抵制而发生冲突,国王图道南杰年岁尚幼,深受支持移民的颇当喇嘛等影响,私下给予其接受移民的特权,违背了民众意愿,哲孟雄内部的隔阂矛盾进一步加剧的过程。
其次是汉文文献的整理。被誉为“清末民初康藏边地一支史笔”的刘赞廷,以自己“历边十四年”之经历,纂成图志数十种,为川藏的地方文献收集和方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刘赞廷编康区图志36种点校》(四川民族出版社)以重庆市图书馆所藏刘赞廷手稿为蓝本,与1960年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油印本互为参照进行点校。所选36种图志中,现属四川甘孜19种、西藏17种,排版以民国三十八年(1949)西康省划分的行政督察区顺序为序。内容涉及历史、社会、自然、物产、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为读者了解清末民初康藏边地风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本年度,《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继续整理发表了近代涉藏的相关汉文历史文献,其中第1—6期继续连载了欧阳无畏的《藏尼游记》(五至十,韩敬山整理)。内容涉及欧阳无畏在尼泊尔国境的纪程及以亲历者的视界写下尼泊尔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宗教神祇,回到西藏途中的所见所闻及在后藏地区的亲历见闻,以及欧阳无畏每日孜孜不倦书写的《藏尼日记》的相关内容等。民国时期欧阳无畏曾两次入藏,前后达9年时间。第一次在藏期间,欧阳无畏于1937年7月至1938年1月自拉萨经日喀则前往尼泊尔,历时192天,详尽记述沿途风土源流,尤其是目击清中央政府在藏各类机构今昔景况,对清末驻藏大臣以及十三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返藏、亟待中央政府强力治藏均作了深入研析,撰成约10万字的《藏尼游记》。文中他强烈呼吁汉藏佛教界要密切沟通交流,同时希望中央政府树立底线思维,提出治藏之要在于教育,最终使藏族等边疆民族逐渐融入国家整体民族的理念。整理者全文照录了原文并重新标点,对其中相关问题作了必要的注释,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对于西藏及康区在清康熙末至乾隆初年始有方志而言,嘉绒藏族地区的志书编纂可谓是源远流长,历代编成的志书不仅种类多,数量亦属不少。曾现江在《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西藏研究》第1期)一文中指出,上从唐宋时期的图经到下至民国时期多种体例近似方志的“概况”性图书,嘉绒藏族地区的方志编纂与内地的方志发展史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在体裁(如厅志、屯志)与内容(如土司志、民族志方面)等方面又呈现出一定的民族及地域特色。粗略统计,1949年以前的嘉绒地区方志,有37种之多,其中流传至今者,无不是清乾隆初年以来所编成者,而之前编修的19部(包括唐宋图经9种、州县志10种)都早已失传,但仍有多寡不一而弥足珍贵的佚文可辑。
再次是外语文献的翻译。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印涉藏关系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相关主要成果由梁俊艳翻译成中文,于本年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一书叙述了1904—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中印涉藏关系史(1914—1950):以英帝国外交史为中心》一书通过分析英帝国的外交政策,从中英关系的角度考察“西藏问题”,为读者提供了英国政府看待“西藏问题”的历史渊源和视角,也为我们了解当今英国对藏政策提供了依据。本书对中印边界冲突等敏感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中印边界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