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汉文部分)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9:1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绘画

熊文彬、廖旸的《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的年代、题材与风格初探》(《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对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进行研究。哲蚌寺措钦大殿始建于1416年,而内转经道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之间因殿堂改建而废弃,而内转经道西段与北段保存的文殊菩萨、白伞盖佛母曼陀罗和善逝八塔、药师佛曼陀罗等壁画,不仅配置独特,而且在保留元代风格特征的同时,吸收了内地汉式童子等母题和堆金沥粉等技法。文章指出,这些壁画对于元明之际西藏佛教艺术的题材、图像配置及其含义、风格和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杨清凡的《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及往生信仰》(《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一文,梳理了阿閦佛净土经典及其宗教思想,着重对于阿閦佛净土的图像题材与特征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阿閦佛东方净土在藏族地区出现的背景,对于阿閦佛题材相关的往生信仰习俗进行了深入分析。

王瑞雷的《西藏常啼菩萨精进求法本生故事壁画思想意涵考述——以塔波寺杜康殿和托林寺白殿为中心》(《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通过对《般若经》在藏地的翻译、流布及常啼菩萨本生故事内容等问题的考察,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常啼菩萨本生故事壁画、经书插图的图像配置及表现形式。文章指出,常啼菩萨精进求法的本生故事宣扬了消除罪孽、救度亡灵的大乘佛教教义。15世纪以后,该本生故事壁画的图像配置及意涵相比前期发生改变,延续了早期宣说内容,同时强调了对祖师的尊敬和师徒传承的重要性。

王传播的《夏鲁寺甘珠尔殿“释迦说法图”意蕴考释》(《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主要对夏鲁寺甘珠尔殿北壁西侧一铺精美的释迦牟尼说法图进行了图像学分析。文章认为,学界对此铺说法图的理解多局限于“礼佛图”或“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笼统概念,而未做深入研究。文章以释读说法图榜题框内题记为线索,认为此段题记源自《金刚手甚妙慧大本续》,题记内容论证此身“说法释迦”实为如来相金刚手菩萨,以此统筹观察“说法释迦”与两侧的金刚萨埵和双身大成就者实为表现金刚乘密法的传承谱系;同时以13—14世纪西藏早期绘画中的大成就者形象为依据,辨识出释迦牟尼身侧听法的双身大成就者为乌仗那国王因陀罗部底及其明妃——女性大成就者“罗什米伽罗”,最终考定此铺“说法图”场景实为假借释迦牟尼佛之形象来表现金刚乘佛教于人间瞻部洲传布的渊源图景。

孟瑜的《西藏夏鲁寺母虎本生壁画分析》(《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作者通过对壁画图像经典文本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西藏夏鲁寺一层回廊上绘有一幅母虎本生壁画与画面下方配有题记内容并不相符观点。通过对各种舍身饲虎本生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壁画应当是依据《金光明经》梵文本或者藏文译本而创作。作者还对相关图像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王怡潇的《藏传佛教图像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的变迁——系列多罗那他祖师传记唐卡的单幅解读》(《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首先梳理了藏传佛教觉囊派在西藏和多康地区的发展史,对觉囊派大师多罗那他传记系列唐卡的内容、布局、榜题及绘制风格等问题进行分析。文章认为,唐卡内容描绘多罗那他从出生以后各个时期的事迹,唐卡带有详细的藏文榜题,内容大多根据自传所写。唐卡整体图像布局为主要人物多罗那他居于画面中央,他的历代转世及释迦牟尼、第悉彭措南杰、第悉桑杰嘉措分列在其左右,单幅故事顺序自画面右下角开始,呈不规整“之”字形上升,最后在靠近右上角处结束。文章还对唐卡榜题进行编号、抄录,并用了较大篇幅对题记内容进行释读,也是本文较为出彩之处。作者认为,此套唐卡有别于噶玛噶赤,受到后藏彭措林寺绘画传统的影响,且多模仿佛传故事绘画形式。最后,作者结合赛贡巴寺发展史进行了大胆推测,认为这套唐卡可能是为庆贺新的赛贡巴寺合并而作,间接反映了觉囊派宗教地位。

卢素文的《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眼千手观音》(《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梳理了阿里及拉达克地区几处遗址及《三百佛像集》《诸佛、菩萨圣像赞》等资料中十一面观音图像,然后与藏文经文中的文本描述进行比对。指出十一面观音图像最初依据阿底峡和仁钦桑布所译《圣十一面观音经》绘制,其图像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持物和面色排列方面,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粉本,即面相呈三三三一一式排列的十一面八臂和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作者认为,从图像和文本上看,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属于不同的图像系统。

刘冬梅的《法度中的创造:西藏唐卡画师对造像量度的艺术实践》(《民族艺术》第2期)一文,对西藏唐卡画师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如何理解好运用造像量度进行创作作了详细分析。作者认为,造像量度是藏传佛教造像严格依据的身量比例与审美标准,从西藏画师的主观视角来看,虽然佛经中以数据和象征语言对唐卡的造像量度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是在绘画实践中,画师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忒康、勉昂与昂忒等各种量度线提高造型的生动性,决定是否增减造像的身量比例以解决因特殊尺寸而产生的视觉差,思考如何调整动态线以优化造像的体态与身姿,以及通过面部细节的微妙关系处理表达出各自对佛之相貌与神态的不同理解。

李博的《青海年都乎寺壁画制作材料与绘制工艺研究》(《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对青海黄南年都乎寺壁画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壁画材料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壁画绘制工艺,为进一步研究修缮壁画提供了依据。文章认为,年都乎寺壁画是热贡艺术最早的实物遗存,通过分析发现,年都乎寺壁画绿色颜料为氯铜矿、蓝色为石青、黄色为雌黄、黑色为炭黑,白色和红色颜料因殿堂级别不同,使用材质为铅白和白垩、朱砂和铅丹。年都乎寺壁画结构与藏族传统工艺相符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