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藏语文本体研究的成果比较少,汉藏语比较研究的成果亦不多。涉及藏语文应用领域的成果很多,主要包含计算语言学、藏语文信息化和自然语言处理、藏语实验语音学等诸多领域;同时涉及藏语文教学、翻译等研究领域的成果也不少。涉及藏文文献研究的成果数量多且质量高。下面分别从藏语文本体研究与汉藏语比较研究、计算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以及藏文文献研究等几个方面分类说明。
一、藏语文本体研究和汉藏语比较研究
(一)藏语文本体研究
年度涉及藏语文本体研究的论著虽然不多,但学术质量都很高。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语音方面的有:
王振的《清代“西番译语”记音式藏文对藏语历史语音研究的价值——以〈白马译语〉藏文注音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一文考察发现,《白马译语》藏文音系与康方言关系最为密切,可以揭示18世纪中期康方言的某些语音面貌。该研究对认识译语藏文注音的音系特点及藏汉对音规律,对于研究其记录的民族语的历史语音也是有益的。周瓜克、拉郎草的《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西藏研究》第3期)一文,介绍了藏语拉达克话的语音系统,指出藏文的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及再后加字在拉达克话中还保留着读音。
与藏语密切接触的扎话和五屯话的研究有助于学界对藏语的进一步认识。宗晓哲、刘洁、李大勤的《松古扎话的语音特点》(《语言研究》第4期)一文,认为扎话是混合语,其语音系统比此前李大勤、江荻(2001)报道过的拉丁扎话更复杂,也更有代表性。而声韵结构中存在的卷舌特征、复杂韵尾、长音现象等各种伴随特征也为我们认识扎话的历史层次、推断其发展机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线索。意西微萨·阿错、向洵的《五屯话的重音》(《民族语文》第1期)一文,通过对五屯话重音的性质、功能及其与声调关系的研究,说明重音在多音节词变调中所起的制约作用,认为五屯话是有声调的汉语与无声调有轻重音的藏语等语言深度接触的结果。
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仁增、傅利平、桑杰的《略论藏文藻饰词》(《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藏文藻饰词的含义、类型、特点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藏文藻饰词反映了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观察力、高度的概括力以及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法和句法方面的成果有:瞿霭堂、劲松的《语言与环境:嘉戎语动词的方位指向》(《民族语文》第5期)一文,从语法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嘉戎语的方向范畴,研究方向范畴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探讨方位概念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特别是方位词语义的泛化及其与动词语义的搭配理据,并论述方向范畴的发展和变化。高扬、饶敏的《木雅语的趋向前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6期)一文,认为木雅语共有7个表示不同方向的趋向前缀,每个趋向前缀存在多个不同的表层形态,这些表层形态均是从同一种底层形态演变而来的,RTR(舌根后缩)元音和谐现象以及具有语法功能的前缀-i或-u的存在,是其主要变体条件。其中,前缀-i为使动前缀;-u为第三人称施者论元标记(3A),或为木雅语另一个使动前缀。李大勤、宋成的《格曼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及相关生成机制初探》(《百色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从结构类型和生成机制两个角度就格曼语的连动结构展开了探讨,认为格曼语的连动结构句可以分为两类,有形式标记的连动结构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连动结构句;无形式标记连动结构句中的动词大都是生成过程中的一个独立投射阶段;有形式标记连动结构走的是一条将多动词句尽力压缩为小句的途径,将其中一个动词确立为定式动词,其他的动词则处理为非定式动词,其生成机制是将非定式动词的最大投射嫁接到XP上。刘沛江的《藏缅语形容词的类型特征》(《语言研究》第2期)一文,认为藏缅语存在开放性的形容词词类。仁增多杰、洛桑嘎登的《藏语动词的配价及句子生成初探》(《电脑知识与技术》第26期)一文,认为藏语动词是整个句子的核心,藏语动词配价中的“价”一般会涉及三个层面的因素,即句法、语义、语用,在该文中不考虑语用因素,对实质存在的句子进行了分析。
(二)汉藏语比较研究
汉藏语的比较研究一直是藏语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年度的成果主要涉及汉藏语的词汇和句型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
李玉的《汉语“青”词族研究——兼论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语言研究》第3期)一文,主要用音系法系联出汉语“青”词族,并由此推求出其“语核”为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sth-。同时还利用现代汉语粤方言的反映形式以及亲属语言同源词的相同或相近的声母形式,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对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加以印证。王艳春的《杨福绵汉藏语同源词声母对应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一文,对杨福绵论著中收录的322对汉藏语同源词的声母对应关系加以比较研究。多杰东智的《现代藏语方言中汉语借词的应用及其语言场景研究——以西藏、青海藏语方言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主要从西藏日喀则、青海同仁、循化使用的藏语方言中古今汉语借词的应用、汉语新词应用情况及语言场景等三个方面分析现代藏语中汉语新词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
范丽君的《从藏缅语因果复句的特点反观汉语》(《语言研究》第4期)一文,从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来看,藏缅语和汉语因果复句都有无标记因果复句和有标记因果复句、说明性和推论性因果复句的区分,并且藏缅语和汉语因果关联标记都经历了从少到多、由单音节形式向多音节形式发展的历程;都有由单一模式向多样模式发展的倾向。范丽君的《藏缅语目的复句特征分析——兼与汉语比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一文,通过对28种藏缅语目的复句的比较发现:藏缅语目的复句中目的句句尾—行为句的模式占优势,藏缅语目的复句表达以突出目的为目标,注重目标的实现。与汉语相比藏缅语目的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类型多,而表目的关系的关联标记数量少。藏缅语目的复句标记兼做因果复句的标记佐证了因果复句和目的复句之间的内在关系。
冯蒸的《大师的启迪:忆俞敏先生教我音韵学和汉藏比较——回忆俞敏先生对我的教诲》(《汉字文化》第1期)一文,对俞敏先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评介。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