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政策
关于生态环境评估及其保护政策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生态评估、防治技术和政府管理等领域。
(一)生态评估
王小丹等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估》(《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期)一文,基于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科技合作座谈会精神和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和“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的调研监测,评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成效。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阶段目标;高寒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生态系统服务稳中略增,增幅3%—5%;同时生态环境脆弱,筑牢屏障任务依然艰巨。
范建容等的《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与策略》(《中国水土保持》第3期)一文,认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监测队伍不稳定、宏观监测不足、动态监测数据缺乏、微观监测站点稀少等问题。因此,主要监测任务包括查清全区水土流失情况,对重点区域开展周期性监测;加强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监测,更好地服务于监管;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窦瑞平、张秋慧、郭银菊的《甘南州部分县市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环境研究与监测》第1期)一文,基于临潭县新城镇华新养殖场、临潭县城关镇金洮养殖场和夏河县桑科乡羊吉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评价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甘南州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未受到污染,当地应结合实地情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郝韵等的《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第3期)一文,基于遥感影像图和实地调查和社会经济等数据,综合评价玉树州各市县2000—2015年的生态承载能力。结果表明:玉树州各县的生态承载力排序为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杂多县>玉树市>囊谦县;北部地区各县排序较为靠前、处于完全可载状态,而位于南部的杂多县、玉树市和囊谦县则处于可载和严重超载状态。
蒲玉琳等的《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生态学报》第2期)一文,基于野外实地踏勘结合遥感影像图数据,分析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结果表明:若尔盖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模式有灌草间作模式Ⅰ(SGI)、灌草间作模式Ⅱ(SGⅡ)、沙障+灌草模式(SBSG),三种模式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SGI模式的全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溶解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36.6%、139%、89.4%、130.9%;SGⅡ模式的分别增加2.7%、-43.9%、15%、49.7%;SBSG模式的分别增加82.4%、21.8%、56.2%、170.3%;三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大于100%,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质量,其效应大小为SG>SGⅡ>SBSG。
张佩佩等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生态科学》第2期)一文,基于2000—2015年间《甘肃统计年鉴》《甘南州统计年鉴》《甘南州土地统计台账》数据,分析南藏族自治州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0—2015年甘南州人均生态足迹由1.2(hm2·cap–1)上升到2.2(hm2·cap–1),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小,呈微减趋势;整体上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盈余在逐年递减;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0.63—0.71间平稳波动,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呈快速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由2000年的生态很安全强可持续性状态逐渐变2015年的较安全弱可持续性状态;预测显示甘南201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西藏自治区农牧厅所编《西藏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统计资料》(中国农业出版社)一书,在外业调查和内业遥感解译、制图与数据库属性数据处理及计算基础上,对西藏自治区草原资源与生态进行了统计,具体包括草原类型面积及生产力统计资料、草原等级统计资料、草原退化(含沙化、盐渍化)和草原保护区资源统计资料。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