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路建设
罗运武等的《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环保选线研究》(《铁道工程学报》第8期)一文,认为选择的线路方案坚持依法合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开展多方案比选,推荐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重大敏感区先期开展论证及专家咨询,征求主管部门意见;工程形式、大临工程选址以及施工组织要得当,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环保选线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其他铁路项目提供借鉴。
郭长宝等的《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概论》(《现代地质》第5期)一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钻探、地应力测量和室内测试数据,分析川藏铁路规划建设中可能遇到的活动断裂、高地应力、高地温、岩爆和地质灾害等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结果表明: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发育有54条区域活动断裂,其中对铁路有直接重要影响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有17条;研究区内地震活动频繁,约有50%的规划线路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地区,部分地段>0.4g,潜在地震风险大;铁路沿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活动断裂影响强烈,部分地段发育有高速远程滑坡;川藏铁路沿线构造应力场和地热场复杂,深埋隧道工程建设时容易发生岩爆、软岩大变形和高温热害等工程地质问题。
许佑顶、姚令侃的《川藏铁路沿线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铁道工程学报》第1期)一文,认为川藏铁路穿越三大缝合带地区,影响最大的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缝合带,需重视发生在喜马拉雅弧上的大地震对川藏铁路的影响;对海洋型冰川覆盖区的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问题,应加强形成机理、运动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沿河线走高线位绕避沟谷灾害链等减灾选线策略研究。
李延森、周金星、吴秀芹的《青藏铁路(格拉段)修建对沿线植被生态系统及其弹性的影响》(《地理研究》第11期)一文,基于1995—2014年覆盖青藏铁路沿线10km范围的212景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分析10km区域的NDVI时空演变、稳态转变以及各植被生态系统弹性特征。结果表明:20年间青藏铁路沿线10km范围内NDVI“稳中有升”,与青藏高原NDVI变化相符,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北部区域NDVI变化相对稳定,NDVI下降区域集中在那曲—当雄;铁路修建及附属设施占地对植被的破坏作用最明显,集中在青藏铁路两侧100m内,并对青藏铁路沿线1km范围内的植被生长有抑制作用,作用程度与铁路距离成反比;城市及周边、河谷和牧区等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NDVI稳态转变最剧烈;各生态系统弹性大小依次为裸地>荒漠>高山植被>草原>草甸>灌丛>湿地>农田。湿地是最易受外界干扰而改变的类型,是保护的重点类型,而荒漠和裸地生态系统弹性最高,最不易改变。
张亚宾、吕晓星的《青藏铁路风沙灾害及其治理措施研究》(《中国建材科技》第3期)一文,基于既有文献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青藏铁路沙害现象、危害及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沙化草甸和草地是青藏铁路产生沙害重要风沙来源;青藏铁路采用的治沙措施主要有阻沙措施与固沙措施,阻沙措施普遍存在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清沙难度大等问题。固沙措施中最为理想的是植草固沙,既可根治沙害又可改善生态环境。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