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牧围栏
周文昌等的《放牧对若尔盖高原湿地CH4排放的影响》(《生态学报》第3期)一文,基于2013—2014年若尔盖湿地3个静态箱的试验数据,分析放牧对四川省若尔盖高原湿地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样地和围栏内样地生长季CH4排放量为(31.32±19.57)g/m2和(30.31±23.46)g/m2,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集中放牧期间,放牧样地(21.01±12.35)g/m2较围栏内样地显著增加,CH4排放量为54.3%;放牧或者刈割减少地表植物生物量,降低植物高度,缩短了CH4排放的路径距离。
付刚、沈振西的《放牧改变了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草业学报》第10期)一文,基于2013年8月3个配对的围栏样地内外的采样数据,分析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放牧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季放牧显著降低了高寒草原化草甸的土壤真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夏季放牧显著降低了典型高寒草甸的土壤总PFLA、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原生动物;土壤无机氮和水溶性有机氮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冬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而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显著影响着高寒草原化草甸夏季牧场和典型高寒草甸夏季牧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初晓辉等的《放牧和封育对青藏高原南缘亚高山草甸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草地学报》第5期)一文,基于2015年7月中旬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植物种类、总盖度、各物种密度等数据,分析放牧和封育管理措施下亚高山草甸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由放牧相比,封育措施均可增加滇西北退化亚高山草甸优良牧草的优势度,促进退化亚高山草甸植被的恢复,但封育后因群落中单个或少数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大大增加,草地中伴生种消失,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
高英志、景馨、王新宇的《放牧和刈割对草原地下净生产力和根系周转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一文,基于既有相关研究文献提供的数据,分析放牧和刈割对草原地下净生产力和根系周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在重度放牧下,地下净生产力、地下生物量会显著下降,地下碳分配减少;放牧也通常会加快根系周转;牛单牧条件下细根的年周转率最高。
吴建波、王小丹的《围封年限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影响》(《草地学报》第2期)一文,基于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数据,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分析围封8年、围封4年和自由放牧的藏北高寒草原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样地经过围封后,群落结构由杂类草矮火绒草和昆仑蒿转变为多年生禾草紫花针茅和青藏苔草,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植被高度、盖度、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增加;但是围封后地上生物量却呈降低趋势。
白玛玉珍等的《围栏封育对西藏甲玛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黑龙江畜牧兽医》第5期(上)]一文,基于2010年西藏墨竹工卡县甲玛湿地围栏内外25个样本点数据,分析甲玛湿地植物群落对围栏封育的响应。结果表明:围栏内有13科26属33种植物,围栏外有13科27属33种植物,物种组成及优势种差异很大,且围栏内以禾本科麦薲草及菊科小球花蒿为优势种,围栏外以莎草科芒尖苔草及粗壮嵩为优势种;围栏内的生物量、高度、盖度、丰富度与优势度高于围栏外,而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低于围栏外;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相似度较高。
杨振安等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对短期禁牧的响应》(《生态学报》第23期)一文,基于红原县境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监测数据,通过冬季自由放牧和短期(2年)禁牧的对比试验,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对短期禁牧的响应。结果表明:短期禁牧显著改变高寒草甸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根冠比、植被全磷含量和N∶P,以及土壤全磷含量;禁牧后土壤全碳含量与植被地上全碳含量呈显著相关性,自由放牧后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分别与植被地下部分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性;不同的草原管理措施(禁牧、放牧)会改变高寒草甸植被与土壤养分分配及其平衡关系,植被与表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仅存在于部分植物器官与部分营养元素之间。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