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社会研究

(一)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研究

中根千枝、尕藏杰的《藏族社会结构初探——以果洛牧民社会分析为例》(《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一文,通过分析果洛地区牧民共同体社会的形成过程,考察藏族牧民的历史和社会,描绘藏族社会的重要特色,明确果洛头人的系谱图;叙述果洛头人与相邻地域头人间的频繁联姻,果洛地区寺院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等农牧民地域的寺院关系等,归纳出在多康地区寺院与寺院的关系、寺院与头人的关系、头人与头人的关系是连接整个社会的重要机能的特点。

王铭铭、翟淑平的《松潘、巴塘、中甸——记三个西部城镇的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以区域地理、历史、族群文化为背景,考察了三个城镇的形成变化历程,从这一区域既有的空间“节点”入手,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格局的变迁。研究认为贯穿“藏彝走廊”南北的三个城镇,在历史上以不同方式共同作为跨文化关系的纽带存在着,而过去的一个世纪,这些曾经在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沿着不同路径缓缓而行的城镇,经历了一系列“求同”意义上的转变。

徐君、姚勇的《喜马拉雅区域经验与知识谱系构建》(《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认为首先应厘清区域研究全貌与体系,建构喜马拉雅区域文化领域的知识图谱,形成对话基础;其次,搭建对话平台,推动研究信息分享与交换;促进相关学科资源整合,营造对话语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与西方话语体系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语境下的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理论。

刘新利、梁亚鹏的《手机媒体对西藏乡村民主政治生活影响的民族志观察——以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为例》(《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认为手机媒体使乡村的政治面貌得以改变,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有所提高,手机成为政务信息的发布者。针对村民在使用手机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村民的汉语水平,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网络设备。

杨雅妮的《神判之遗:藏族“吃咒”的文化解读及其当代价值——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宗教学研究》第3期)一文,认为作为一种宗教色彩鲜明的传统习惯,“吃咒”既反映了当地藏族群众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又是一种具有“神灵祭献”特点的“过渡礼仪”。从藏族“吃咒”的当代实践来看,它除了继续保持争议事实认定、特定纠纷解决等传统功能以外,还在紧张结构的舒缓、社会风气净化及纠纷预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王晓的《权力运作与关系建构——藏边天主教传播实践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认为藏边天主教在经历了两次大溃败后仍能重新崛起,顽强地生存于藏文化圈的包围之中,主要得益于其在传播实践中的权力运作及其关系建构。提供政治庇护、调解民间纠纷、给予经济帮扶和实施医疗救助成为传教会最经常使用且效果最好的手段。传教会还利用了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说教方式将自身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及人,重塑人们的行为。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