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公共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八)公共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研究

程晓明等人的《西藏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从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与人口、财政收支、城乡居民收支与医疗保障情况,医疗、预防和保健机构,设备和卫生人力配置,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对西藏自治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行研究。通过对西藏自治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况的调查研究,阐述了西藏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取得的进展、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西藏自治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全书共6章。

李雪萍的《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反脆弱发展:甘孜藏区发展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在脆弱性理论视角下,以甘孜藏族地区为个案,研究藏族地区反脆弱发展。藏族地区的脆弱性区域特质,表现在自然环境、产业结构、财政结构、基础设施、农牧民生计等方面。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制度与结构的转换,突破陷阱,既可促进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耦合,也可提升农牧民可行能力,改善农牧民生计。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10章。

李凤荣主编的《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青海藏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以最低生活保障理论为出发点,在分析青海藏族地区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贫困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藏族地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演变、运行过程、实施效果,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进行专题研究;在实地调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西方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找出青海藏族地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和完善青海藏族地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全书共9章。

扎洛的《西藏农村的用水制度研究——囊色林村、柳务村的案例分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一文,认为两村都有较为成熟的用水制度,且能够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灵活调整,保证了水资源利用的公平和效率。近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了用水紧张。但投资巨大的囊色林提灌站的运行困境,反映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兄弟省市援助的水利建设在决策上存在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

朱新林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认为要解决好西藏的“三农”问题,需要将城市和农牧区统筹起来考虑,处理好城市发展和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关系。加快西藏城镇化建设步伐,建立农牧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完善公共服务监管制度,推动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实现西藏城乡一体化发展。

周勇的《西藏南亚通道由“物理通道”向“跨越式通道”转变的关键是开放型本地化产业链构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一文,认为西藏实施经济通道战略的关键是构建好恰当的产业链,包括本地化产业链、与内地特别是援助省份对接的产业链、与南亚各国或者地区对接的产业链;并适应产业链发展规律,培育好包括人才链、资本链、技术链等在内的要素链、产品链和供求链。

陈爱东、张文博的《多层面视角下西藏自治区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一文,认为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提高了西藏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益,但从多年运行实践看,无论是采购层面还是监管层面等都还存在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实施互联网采购制度,建立政府采购与资产管理相衔接、采购与审计监管相衔接的管理新机制。

吴寅姗、陈家熙等人的《流动性视角下的入藏火车旅行研究:体验、实践、意义》(《旅游学刊》第12期)一文,认为入藏火车旅行是一种“流动的仪式”,尝试联合情感体验、物质和社会关系3个维度进行流动性研究,并分析三者的相互关联。将旅途过程本身而不是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实用层面上指出目的地特殊性、流动的物质景观、物质设施和物质文化、社会关系4种非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内容。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