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金融与财政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金融与财政

唐雨虹的《西藏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一书,基于西藏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企业绩效等历史数据,从西藏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西藏未来金融发展路径等多个角度阐述研究的重要意义;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等多个视角实证探讨了西藏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全书共8章。

秦君玲、郑家兴的《财政支出、TFP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的TFP增长率普遍较低,存在资本深化现象;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于TFP增长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行政管理支出、教育和科技支出对于TFP增长率有一定的影响。提高财政统筹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控制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的效益,对于提高西藏TFP增长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达瓦萨珍、王发莉等人的《“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金融合作研究——基于跨境人民币业务视角》(《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就推进中国西藏与尼泊尔金融合作、加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边贸条件制约,跨境人民币业务还有巨大的拓展空间,加强中尼金融合作还需从金融机构设置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推进。

李俊功的《民族地区通货膨胀持续性分析——以西藏为例》(《民族论坛》第2期)一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民族地区通货膨胀具有线性特征,这与我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特征相悖;通货膨胀持续期水平略高于全国水平;在8个分类价格指数中,波动幅度最大的居住类的通货膨胀持续性水平反而最低且不显著。

西绕甲措的《西藏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一文,认为西藏金融业单纯靠“量”的做大已经无法满足全区实体经济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量”的过度、粗放扩张还会导致经济结构不均衡的加剧、引发潜在金融风险隐患。因此,推进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改善金融供给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有效金融供给对于推动西藏经济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

严小军、来怡琴的《对甘南州民间投资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甘肃金融》第1期)一文,认为当前民间投资存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不多、投融资渠道不畅、规模及总量偏小、短期投资行为相对明显、发展环境不宽松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强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加强民间投资信息平台建设等对策建议。

刘尚荣的《青海藏区普惠金融发展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认为目前青海藏族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户和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正常金融服务,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牧民增收困难。因此,需探索青海藏族地区农(牧)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不断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满足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及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借助金融的力量,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状况及收入水平,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实现农(牧)区的和谐发展。全书共8部分。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