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研究
(一)农牧业研究
白玛朗杰主编的《西藏农村发展报告:脱贫攻坚专题》(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一书,总报告2篇,专题研究报告、地市研究报告、典型案例报告各7篇。其中总报告包括《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专题研究报告包括《产业精准脱贫政策与实践》《异地搬迁脱贫政策与实践》《生态补偿脱贫政策与实践》《发展教育脱贫政策与实践》《转移就业脱贫政策与实践》《社会保障脱贫政策与实践》《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与实践》。
于明潇的《草场承包及经营流转过程中的公正——以西藏那曲为例》(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书,主要研究西藏对于草场这种特殊资源在由集体向个人让渡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分配原则,该分配原则与牧民的习惯法出现冲突时如何调节,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牧民如何从事牧业生产,会出现哪些形式的新的草场经营流转方式等问题。该书共9章,主要有草场承载力与草场承包、草场产权制度变迁、那曲及其草场情况简介、草场承包资格、草场承包的分配原则、草场承包后的经营流转方式;结论包括血缘和地缘关系共同决定承包资格,国家法和习惯法相互适应,草场经营流转方式多样,草场承包影响家庭内部生产资料分配。
曹佛宝、狄方耀等人的《西藏特色农产品高端品牌原型形成机制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出路在于走高端的品牌化经营。作者以供应链的视角,对西藏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企业产品优良品质形象和商业形象的认知与塑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只有加强消费者对商品典型性的认知,才能形成高端产品形象和高端品牌原型,高端品牌原型反过来会通过类别化影响消费者的商品典型性认知。
邓亚净、方晓玲等人的《西藏环境资源型产业发展路径分析——以白朗县蔬菜产业为例》(《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蔬菜产业综合运作了白朗县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成效显著。说明在西藏发展环境资源型产业应立足自身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开发出具有高原经济特色、环境特色的商品型产业。
参木友、曲广鹏等人的《从帕里牦牛调查数据探讨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的现状》(《草学》第4期)一文,调查认为帕里牦牛主产区帕里镇主要采用“牧主”式经营模式,牦牛养殖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分析认为,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牧民、适度控制养殖规模、建立适合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牦牛产业链环节是牦牛产业真正发展的突破口。
李文龙、余翠等人的《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牧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草业学报》第4期)一文,基于能值理论,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南州各县、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研究。认为9年间,迭部县、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夏河县、卓尼县和舟曲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合作市和临潭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