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50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梵文文学研究

在梵文文学研究方面,今年有不少佳作问世,特别是由中西书局出版的黄宝生先生翻译的《六季杂咏》(tusahra)诗歌和《十王子传》(daakumracarita)小说是本年度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六季杂咏》是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Klidsa,约5世纪)初露才华的早期作品。这部包含六组抒情短诗的诗集,共有六章,分别描绘了印度六季(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和春季)的自然景色以及男女欢爱和相思之情,兼具风景诗与爱情诗的特点。这部译著同时还翻译收录了《妙语宝库》中81首与六季相关的诗歌以及王顶(Rjaekhara,9—10世纪)《诗论》(kvyamīmmsa)中的六季诗习惯用语。《妙语宝库》中的六季诗在情景描写的取材方面比迦梨陀娑的六季诗更为宽广,而《诗论》的诗人习惯用语则介绍了印度古代的时间观念和不少诗例。这两个附录可使读者对印度古代的六季诗有更全面的了解。

《十王子传》是印度古典文学作家和诗人檀丁(Dain,约7世纪)创作的富于传奇色彩又饱含现实主义精神的长篇小说。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和摩腊婆国发生战争的前后经过。摩揭陀国王先胜后败,避入山林。在那里,国王与四位大臣各得一子,并陆续收留了弥提罗王和三位大臣的五个孩子,合起来有十位王子。这十位王子在山林中长大成人,文武双全,摩揭陀国王遂派遣他们走出山林征服世界。十王子在路途中失散,遭遇种种艰难险阻乃至生命危险,但凭借自己的英勇、智慧和计谋,各自征服了自己的敌人,收获了功绩与爱情。最后,他们重新聚首,协助摩揭陀国王击败宿敌摩腊婆国王,并扶持国王之子继承王位,齐心协力统治天下。《十王子传》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虽是散文体,但不同于故事文学的散文体,而是大量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合词,注重藻饰和修辞,使用谐音、双关、比喻、夸张、神话典故以及铺张的描写和成串的形容词等,除了诗歌韵律外,古典梵语叙事诗的一切修辞手段,它几乎都用上了。文字技巧令人惊叹,被称作无韵的叙事诗或散文叙事诗。黄先生的译文流畅明快,可读性强,为我国的梵语文学作品增添了新鲜血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怀瑾的《论迦梨陀娑抒情诗的女性特质建构》(《国外文学》第148期),则通过考察当时笈多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和心理机制来讨论迦梨陀娑抒情诗中女性特质的建构。作者认为迦梨陀娑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笈多时期社会权利关系运作的表现,而迦梨陀娑对梵语诗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基于女性题材形成的表达习惯和美学意趣上,还体现在男性视角渐次深入女性世界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心理机制上。因此,迦梨陀娑抒情诗在描写女性美、展现女性情感生活、刻画女性化的自然等方面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功实现了文学话语的女性特质建构。这一建构过程不仅是古代诗歌传统和时代审美意趣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对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意识和男性声色欲望或直接或曲折的表达。

四川大学尹锡南和雷昌秀的《印度古代诗学的民族特色》(《南亚研究季刊》第168期)是对印度古典诗学中民族性的考察,作者认为以梵语诗学为代表的印度古典诗学话语谱系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性,并从依神演绎、依经立论、形式至上、情味中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指出印度古典诗学是印度文化的本质反映,也是印度丰富深奥的宗教哲学思想的表达,如菩提树、法轮等宗教符号的象征性和坐姿、手势等舞蹈语言规则运用等程式化仪轨都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