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苯教与民间宗教研究
松芳《苯教象派创始人象帕及其影响刍议》(《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认为,象帕·尼玛维色,简称象帕,是苯教象派创始人、苟象寺创建者、著名伏藏师,系11世纪在安多地区传播苯教的“三圣者”之一。文章以人类学的视野,对象帕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世袭传承及其相关民间传说等进行了探讨,对象帕其人其事、民间对其人格的丰富传说和想象建构,对苯教在安多地区的发展与演变产生的深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从中可透视今川甘交界地区早期社会与文化形态、苯教象派文化圈内族群生境、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以及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理念、生态伦理等文化传统。
才让太的《公元八世纪的苯佛关系及苯教新派的形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通过对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灭苯、詹巴南喀被强行改宗佛教并重新构建苯教新派等历史活动的叙述,解释了苯教新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说明新派苯教的产生标志着青藏高原土著文化传统与印度外来文化传统开始相互吸收和融合,并为以后藏民族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新整合创造了条件。
施义的《德格地区苯教寺院历史与现状研究》(《宗教学研究》第2期)一文,从法会、供奉神系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德格地区现存苯教寺院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阐明德格苯教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从而揭示苯教长期影响德格社会的历史原因。本文对丁青寺被毁和重建的原因也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杨黎浩的《苯教后弘期发展及雍仲苯教的形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一文,考察了吐蕃时期特别是赤松德赞之后苯教发展的历史,认定苯教后弘期应该在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并以苯教伏藏首次发掘的913年为发端标志。苯教后弘期发端之时,政治环境、苯教自身基础以及佛教外部影响都为苯教再次发展(后弘)创造了条件。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后弘期苯教徒在继承自身传统、吸纳佛教内容的基础上,开始塑造教祖、发掘伏藏、编撰经典、创建寺院等活动。经过后弘期一段时期的发展,约在公元15世纪,最终形成了新型苯教即佛教化的雍仲苯教。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