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汉文部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4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五)藏传佛教艺术研究

卢素文的《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西藏研究》第3期)中提到,十一面观音是藏传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观音题材,相关经典在吐蕃时期已流行于藏地,图像的传入则基本为11世纪以后,所依据的文本是由阿底峡和仁钦桑布译自梵文,现收录于《丹珠尔》。由于所依据文本的不同,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分属不同的图像系统,在图像特征上有明显差异,这两种观音图像在15世纪以后开始对称出现。

王传播《夏鲁寺甘珠尔殿“释迦说法图”意蕴考释》(《中国藏学》第1期)一文指出,夏鲁寺甘珠尔殿北壁西侧绘有一幅精美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学界对此幅说法图的理解多局限于“礼佛图”或“释迦牟尼说法图”等笼统概念,未作深入探究。文章首先以释读说法图榜题框内题记为线索,认为此段题记乃源自《金刚手甚妙慧大本续》,并结合题记内容论证此身“说法释迦”实为如来相金刚手菩萨,以此统筹观察“说法释迦”与两侧的金刚萨埵和双身大成就者实为表现金刚乘密法的传承谱系;同时以13—14世纪西藏早期绘画中的大成就者形象为依据,辨识出释迦牟尼身侧听法的双身大成就者为乌仗那国王因陀罗部底及其明妃——女性大成就者“罗什米伽罗”,最终考定此幅“说法图”场景实为假借释迦牟尼佛之形象来表现金刚乘佛教于人间赡部洲传布的渊源图景。

王怡潇的《藏传佛教图像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的变迁——系列多罗那他祖师传记唐卡的单幅解读》(《西藏研究》第3期)中提到,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也是藏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多罗那他有详尽自传存世,四川阿坝县觉囊派赛贡巴寺收藏的一套19世纪的多罗那他传记唐卡,就是根据自传所绘。每幅作品都带有清晰详尽的藏文榜题。藏传佛教上师传记唐卡流传已久,而这一系列唐卡图像与榜题文字共同构成晚近藏族绘画史上一种新的叙事模式。通过对唐卡榜题文字和画面翻译释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产生这种绘画形式的背后的意义,即多罗那他的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觉囊教法在藏东地区的延续。

顿珠卓玛《萨迦派“多吉普尔羌姆”仪式程式及象征解读——以若尔盖求吉寺为例》(《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围绕“多吉普尔羌姆”展开讨论。文中提到若尔盖求吉寺的“多吉普尔羌姆”在原萨迦寺羌姆原型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法舞仪式,在安多藏族地区有较大的影响。2006年求吉寺“多吉普尔羌姆”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法舞仪式随之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文章以若尔盖求吉寺为中心,将“多吉普尔羌姆”作为研究对象,以宗教学的视角,从仪式本体及内涵入手,重点解析仪式中的各类象征,揭示法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孟瑜的《西藏夏鲁寺母虎本生壁画分析》(《中国藏学》第4期)中提到,西藏夏鲁寺一层回廊上绘有一幅母虎本生壁画,画面下方配有题记。然而该壁画图像和题记内容并不相符。作者在各种舍身饲虎本生版本的基础上,判断该壁画应当是依据《金光明经》梵文本或者藏文译本所创作,而非题记所依据的Vyghrījtaka(《母虎本生》)。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图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夏鲁寺的这幅壁画。

木仕华在《纳西东巴教神路图中的33首大象源流考》(《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一文中指出,纳西东巴教神路图中有一头33首大象,以其独特的造型备受瞩目。为了理清东巴教神路图中33首大象形象的历史源流,通过比较纳西东巴经典、佛教经典、印度教经典《摩诃婆罗多》中有关33首大象的神话故事及记载,梳理33首大象传入纳西东巴教中的历史传播轨迹和造型特点及变异因素,重建其形象发展与传播的脉络。研究证明,纳西神路图中33首大象的原型是来自印度教中因陀罗坐骑33首大象(Airvata)。印度教的33首大象Airvata在宗教艺术作品中为了避开33首的繁密造型,常省略为3首大象形象。33首大象这一经典图像在纳西神路图中的留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纳西东巴教艺术、神鬼谱系、教义教法诸层面深受印度教、耆那教、佛教等缘起于南亚区域的宗教传统的深刻影响。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