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汉文部分)——藏传因明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6:58:4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藏传因明研究

藏传因明研究是宗教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年度,有几篇重要的藏传因明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具体如下:

沈海波的《略论〈中国因明学史〉之学术特色》(《中国藏学》第4期),文中对郑堆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因明学史》的学术特色进行了论述,认为这本书对汉传、藏传、蒙古传三支因明学进行了较为均衡的研究和论述,值得关注。文中还提到因明学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其发展轨迹较为多元,分为汉传与藏传两支,并由藏传衍生出蒙古传,其浸润之所及,广布汉地、藏地、内外蒙古地区及东亚诸国。还指出,学术界过去多集中于对汉传因明学史进行研究,而有关藏传、蒙古传因明学的研究则一直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

方岚的《〈集量论·遣他品〉中的声明问题例释》(《西藏研究》第4期)中,围绕陈那的《集量论·遣他品》中所包含的声明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提到陈那论师在《集量论·遣他品》中系统阐述了其语言哲学,于声明(即梵文语法)多有涉及。具体内容包括复合词(samūha)及其构成、状态名词的性质、词的原形与曲折、次生词缀-ka的“指小词”(diminutive)用法、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区分、声总(abdasmnya)与义总(arthasmnya)的关系、声总与声别(abdaviea)的关系、谐音现象(sadhi)、异声同义词(paryya)等。然而,一方面由于《集量论》自身极其精炼,惜墨如金,几乎不给语法问题任何解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由于对于以梵语为母语的作者自身而言,语法知识属于常识,人所共知,无须费笔墨解释,可是一旦译介进入藏、汉语言文化圈,这些本属常识者就不可避免变成了难点。从现存两个藏译本中择取涉及上述声明问题的数处疑难,利用国内、国际最新资料,对勘梵、藏,参考汉、英诸译,进行分析、梳理和阐释,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了解陈那的这一著述中的声明问题。

夏吾李加多年来研究藏传因明摄类学,成果丰硕,本年度他发表两篇相关学术论文。其中一篇是《藏族量理摄类学认识体略观》(《西藏大学学报》第2期),文章遴选塞氏·摄类学之认识体品为讨论的中心,追溯其背后的理论谱系,对于不同摄类义项的分类特征,参照各种版本进行了解析。通常摄类学把“体”的概念置于单独概念之范畴中,仅仅表示自体,丝毫不表示它的个体成分,谓“色”就是色之体,“瓶”就是瓶之体,由此种概念充当主词组成的单称判断。同时从言语习惯层面,尽管“体”可以分为自体、义体和依体三种,但并非从本质属性上划分。这三类中只有义体才是每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事物各自的定义,故云“凡是性相皆为义体”。然而义体和依体也非体之本义,只是从诠声类门划分而已。所以“体”就是从同类事物与异类事物中遮回的所依者,意在强调认识每个事物各自之体的方法及其作用。另一篇是《藏族量理摄类学否定是与否定非略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文中以汉译《塞氏·摄类学》之否定是与否定非品为切入点,通过追溯其背后的理论谱系,对不同摄类义项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辩证的题解。其中针对概念的正、负两个层面确定观念中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事物是否具有其属性,进而增强认识客体实在物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特别在量理摄类学中连续重叠应用否定词语对于选定的概念否定再否定,屡次反复否定以后,预设认识对象的概念含义渐趋明朗化。并且,通过建构“倘若否定是,则为非;如若否定非,则为是”的思辨理路,开始抉择谛实有和谛实无为主的互排相违关系的破与立。这就是塞氏独辟蹊径,必须把握否定是与否定非独立设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