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学论文资料要目(汉文部分)——社会

发布时间:2021-12-09 10:59:4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社会

1.交友、礼物与交换——西藏地区藏汉民众交往情况调查分析/苏发祥、乔小河《中国藏学》2017:1

2.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方晓玲《西藏研究》2017:1

3.西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的实证研究(上、下)/胡洁《西藏研究》2017:2-3

4.西藏自治区人口演变对于教育影响的预测/李艾琳、何景熙《西藏研究》2017:2

5.滇藏交界地带藏族天主教徒的信仰实践与身份认同研究/丁莉霞《西藏研究》2017:2

6.牧区农村藏族妇女家庭分工与生态建设能力提升研究——来自川西北牧区的个案调查/沈茂英、龙涛《西藏研究》2017:3

7.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王晓《西藏研究》2017:3

8.乡土传统复建与边缘族群的认同策略——对“东纳拉卜则”祭场再造和仪式复原的人类学分析/尕藏尼玛、付吉力根《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

9.“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和混融——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例/吴银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5

10.命以镌石——拉萨嘛呢石刻艺人的日常生活史调查/苏发祥、琼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

11.山神、庙宇、土司与康东社会秩序——基于四川康定鱼通地区的田野调查/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

12.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绿色包容性发展研究/钟海燕、郑长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6

13.藏族传统纠纷解决观与藏区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熊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14.藏彝走廊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互动研究——基于丽江市永宁乡的研究/孟皓、王碧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15.嘉绒藏区“女子当家”制度及其养老内涵——基于四川阿坝麦村的分析/林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16.滇西藏区地方社会中的天主教——作为分类体系的宗教与村落生活“秩序”的践行/胡梦茵、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17.西藏在建设“南亚大通道”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学海《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18.“自媒体”环境下西藏地区的舆情呈现及其应对/刘小三《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19.民族学视野下的传统游牧生活——基于甘南碌曲的调查/李晓丽《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20.网络环境下信息传递方式对西藏社会发展的影响/石方夏、泽玉《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21.比较分析西藏区域科技创新的物质环境及对策建议/高晓光《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22.手机媒体对西藏乡村民主政治生活影响的民族志观察——以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为例/刘新利、梁亚鹏《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23.大众传媒与西藏边线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西藏日报大型专题报道《雪域边线行》为例/袁爱中、潘荣《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2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西藏农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朱新林《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25.试论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几个问题/毛阳海、赵毅、董改改《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26.草原生态失衡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以甘南碌曲为例/李晓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1

27.四川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张淑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28.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民族地区居民聚类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梁旺兵、魏欣《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29.藏传佛教与安多藏区的社会控制/杨红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2

30.藏传佛教与农村社区治理探析——以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为例/施义《青海民族研究》2017:1

31.从粮袋餐桌试析西藏农牧民的生计变迁/罗绒战堆、曾薇《青海社会科学》2017:2

32.论青海藏区公共文化产品特质及功能/索南旺杰、关桂霞《青海社会科学》2017:2

33.青海藏传佛教寺院与村社的关系探析——以黄南州同仁县瓜什则寺及其周边村社为例/曲卓、索端智《青海社会科学》2017:3

34.浅谈八廓街东孜苏藏式四合院建筑的历史变迁——以八廓街东孜苏帕拉南院为例/尼玛仓觉《西藏艺术研究》2017:1

35.商品交换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基于三江并流“核心区”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王晓《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

36.当代青藏地区民族交往的演变过程及特点/马燕《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

37.热贡十二“雪喀”社会变迁研究/索南旺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

38.青海藏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调查研究/关桂霞《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

39.松潘、巴塘、中甸——记三个西部城镇的研究/王铭铭、翟淑平《西北民族研究》2017:2

40.表演着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分析/李航《青藏高原论坛》2017:1

41.兴海县河卡镇藏族社会民居文化变迁调查研究/羊进拉毛《青藏高原论坛》2017:2

42.在“圣”与“俗”之间:西藏一妻多夫制婚姻问题研究述论/杨帆、杨成洲《青藏高原论坛》2017:2

43.门当画派与洛扎县发展唐卡文化产业可行性研究/刘冬梅《青藏高原论坛》2017:1

44.对青藏高原藏区绿色发展的思考/卓玛措、乔菊先《青藏高原论坛》2017:2

45.互嵌式居住模式在构建和谐民族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基于青海省农牧区多民族互嵌式居住状况的调研/华热·多杰、达哇才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46.青海藏区人力资本存量分析/任善英《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47.青海湖朝圣仪式的人类学考察/曾吉卓玛、仁欠扎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

48.西部民族地区患者择医的文化因素探析——基于青海省藏医院的医学人类学调查/马得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

49.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路宏、胡政平《甘肃社会科学》2017:2

50.拉萨市国内游客特征研究/赵剑波、杨雪丰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51.云南德钦藏族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消费——基于奔子栏村的观察访谈/刘婷《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2

52.旅游资源规模化开发与农牧民生计方式转换——基于西藏“国际旅游小镇”的案例研究/杨明洪、刘建霞《民族学刊》2017:3

53.西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张传庆《民族论坛》2017:1

54.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创新性途径/张锦花、次旦卓嘎《西藏艺术研究》2017:1

55.浅析西藏农牧民群众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思考/欧珠《西藏发展论坛》2017:3

56.藏传佛教法器市场化现状及其影响分析——基于成都市武侯祠市场的调查/张秋梅、陈睿《中国藏学》2017:3

57.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安玉琴、徐爱燕、袁悦《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3

58.康定如何表征汉藏关系——文化认同在城市景观中的实践/郑少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

59.论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谐社会关系/马尚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7

60.滇藏川毗连地区族际文化互动的空间特性研究/王丽萍、周智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8

61.海外藏胞跨境迁移的历程和走向/朱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9

62.社会结构中的灾难认知——从三岩藏族的碉房看灾难的本土感知/王正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12

63.浅谈藏北牧户家庭分化原因及影响——以那曲地区尼玛县军仓乡4村为例/索朗加措《西藏研究》2017:4

64.反思与超越:传统西藏一妻多夫制婚姻中的伦理议题探究/杨成洲、杨帆《西藏研究》2017:4

65.基于拉萨藏族居民对游客消极态度的整合威胁分析/桑森垚《西藏研究》2017:6

66.入藏旅游者餐饮感知评价研究——以拉萨玛吉阿米餐厅为例/庞玮、陈立明《西藏研究》2017:6

67.西藏俊巴渔村村民生计方式变迁调查/马宁、周园朝《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5

68.“放管服”改革中提高西藏(地)市县(区)政府承接能力的思考/王彦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5

69.居边生息:西藏边境地区家庭发展状况/刘中一《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

70.家族、村落与地域——川滇藏交界区的神山信仰与圈层整合/王晓《青海民族研究》2017:3

71.藏族社会结构初探——以果洛牧民社会分析为例/中根千枝、尕藏杰《青海民族研究》2017:4

72.西藏卡契(ཁ་ཆེ)、“藏回”辨析/杨晓纯《青海民族研究》2017:4

73.跨族裔善财:当代仁波切与汉裔居士檀越——囊谦某新建宗教地景启示/王媛《西北民族研究》2017:3

74.市场、寺院与神山——“贸易之城”独克宗的社会结构及交易模式的演变/吴银玲《西北民族研究》2017:4

75.历史地理视野下的云南民族格局——基于GIS的藏彝走廊与汉族走廊研究/杨宇亮、速绍华、党安荣《贵州民族研究》2017:11

76.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叶远飘《广西民族研究》2017:4

77.何去何从:隆务河流域“蔡孜德裕”人之身份认同调查研究/周毛先《青海社会科学》2017:4

78.道路认同:三江源生态移民理念的价值指向/武永亮、张梦媛《青海社会科学》2017:5

79.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公共空间——金沙江流域藏族村落历史变迁考察/夏吾交巴《青海社会科学》2017:5

80.青海省青南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青少年入寺问题研究/陈玮、谢热、靳艳娥、罡拉卓玛《青海社会科学》2017:5

81.社会流动下的藏族婚姻变化——以青海化隆县三个藏族脑山村为个案/拉毛措、文斌兴、索南努日、旦正加《青海社会科学》2017:6

82.藏族地区“菩提心”思想的现实文化意义/仁增才郎、陈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

83.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内源性动力研究——以迪庆藏民族发展演变为分析视角/李志农、顿云《思想战线》2017:5

84.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社会融入实证研究——以青海省泽库县和日村为个案/束锡红、聂君、樊晔《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4

85.从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到“路学”——晚近康区学术话语的空间嬗变/陈静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4

86.“居寺养老”模式可行性研究——基于甘青地区藏传佛教尼姑寺院的调查/旺姆卓玛、陈通《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

87.论青藏高原牧区对麻风病的社会建构——以青海玉树巴塘乡为例/叶远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

88.木里民族关系现状调查/苏发祥、李继群、格桑翁姆《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

89.我国边疆族群认同要素的构建与维系——以西藏珞巴族为例/吴春宝《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

90.嵌入模式对青藏高原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李姝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4

91.川藏公路与鲁朗社区的旅游中心化/孙九霞、王学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

92.滇西北藏族互利共生型生态智慧研究——以奔子栏村为例/李志农、张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6

93.藏族网民对网络文化的使用习惯、特点与认同研究/王万宏《民族学刊》2017:4

94.少数民族文化艺人在大城市生活的碰撞和调适——西藏堆谐艺人在成都生计问题调查/李仲良、海宁、康晓卓玛《民族学刊》2017:4

95.生态语境下青海传统村落保护路径探究/索南多杰《青藏高原论坛》2017:3

96.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向寺院延伸:青海河南县“六大工程”评议/尕藏扎西《青藏高原论坛》2017:3

97.跨文化交流中的唐卡、文化表征与身份认同——西藏昌都嘎玛乡唐卡画师社群的社会交往互动过程/刘冬梅《民间文化论坛》2017:5

98.西藏农牧区基层纠纷若干问题研究/韩德辉《西藏发展论坛》2017:6

99.基层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调适——以青海藏区为例/陈志红《攀登》2017:4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