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为今后开展藏传佛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西藏、涉藏工作重点省及涉藏州县的宗教工作明确了重要任务。做好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工作,既要纵向总结历史经验,又要横向认识现实意义,更要突出创新思维,引领未来工作,将中央要求落到实处。
【关键词】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规律;成功经验;路径举措
【作者简介】拉先加,男,藏族,1977年生,青海贵德人,博士,现任 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2021年第5期
【中图分类号】B948
总结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规律
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从南亚和我国中原地区两个方向传入西藏,从此拉开了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序幕。经过1300多年的发展,佛教完成了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民俗文化、政治历史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点,中华文化底色的藏传佛教。这一历史进程证明,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是宗教自身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新时代藏传佛教中国化工作,要充分总结好把握好这一规律。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中国台湾开展佛学交流活动。普布顿珠摄)
佛教顺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完成了在西藏社会中对自身的相应改变。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地处热带,天气炎热,由此决定了佛教的相关建筑、服装、实物、行为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热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一整套具有古印度特点的佛教文化传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佛教主要经典《律经》中得到佐证。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天气寒冷,很多印度佛教所提倡的要求无法照搬到高原,因此佛教传入后因时因地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适应。如今西藏的佛教建筑,僧人着装、所用食物等无不是佛教在西藏的本土化适应改造的结果。比如,仅从僧人饮食习惯而言,因高原食物来源中肉类占着很大的比例,藏传佛教大部分僧人历来不提倡素食主义等。外来宗教唯有进行适当的符合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才能够被当地的信教群众方便接受,才能够扎下根来,这是历史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与经验。
(2021年夏季,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藏招生,考试地点设在拉萨。普布顿珠摄)
佛教融入西藏的人文民俗,完成了与本土文化的融会贯通。宗教要坚持中国化方向,重在文化认同,这一点在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充分显现。研究表明,佛教在西藏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在文化上吸收西藏本土人文民俗的诸多元素,使得在尊重和吸纳藏民族原始文化的基础上,两个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西藏本土文化特点,又有鲜明佛教文化特质的藏族传统文化。比如,汉传佛教、尼泊尔佛教与苯教在西藏博弈的历史,可以看成是一个鲜活的两种文明相互融会贯通的案例,如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宗教现象,实现了在同一文化范畴中能够和谐共存的局面。这种文化上的本土化造就了青藏高原与祖国内地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宗教中国化的最深层次的基础是文化认同。要总结好佛教与西藏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经验,要研究好藏传佛教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强化认识,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思想基础。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招生考试现场,僧人在进行文化课考试。普布顿珠摄)
佛教传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爱国统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根本前提是强调宗教界的政治认同,这一点在藏传佛教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也有充分的证明。纵观西藏历史,我们发现藏传佛教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民族文化交流史、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史、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史。从公元8世纪的“顿渐之争”,到凉州会盟,再到后来的“三法王”觐见明朝皇帝、五世达赖进京等,都是藏传佛教界在行动上主动与祖国内地进行友好交往,在文化上自觉与内地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在政治上主动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与管理的鲜活事例。新时代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根本的前提是宗教界要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决做到政治上认同。
吸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古老的藏传佛教进一步中国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有利条件。同时,藏传佛教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藏传佛教在新时代条件下存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主线。
(色拉寺寺庙书屋里的各种学习工具书。楚翘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宗教界开展民主改革,除旧立新,结束了长期以来束缚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政教合一制度,使宗教与世俗政治分离,正本清源,实行了既符合佛教教义,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达赖集团和反华势力不断利用宗教问题对我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党和政府适时在藏传佛教界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僧尼明白只有坚持爱国爱教,方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保证宗教的健康发展。2008年“3·14”事件表明在宗教界开展公民教育和法治教育的紧迫性,党和政府及时在藏传佛教界开展了法治教育。自2011年加强和创新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进一步打牢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基础。近几年,党和政府对藏传佛教界提出了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阐释,挖掘藏传佛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使藏传佛教在更深的层面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工作和宗教政策具有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这些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在藏传佛教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上提出,“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是密切结合当今时代“两个大局”,尤其是结合新时代涉藏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不断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传佛教工作的成功经验,总结藏传佛教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引导教义教规阐释,继承和发展藏传佛教优良传统,深化寺庙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加强寺庙管理、培养代表人士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成效,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创新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路径举措
坚持我国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在总结经验的同时,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子。新时代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工作思路,创新路径举措。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系统谋划,支持藏传佛教界制定《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明确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框架、重点任务、工作保障等,建构继承佛教优良传统、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藏传佛教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文化体系,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布局。
进一步突出政治引领。要加强党对藏传佛教工作的领导,组织佛教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深入推进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寺庙活动,不断增强藏传佛教界的政治认同,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在总结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的寺庙管理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适时修订《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寺庙管理。建立完善藏传佛教政治教育、自我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度,形成体现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符合藏传佛教教规戒律要求的藏传佛教事务管理制度体系,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进一步引导教义理念。积极支持、引导藏传佛教界开展教义阐释,弘扬爱国爱教光荣传统,挖掘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将中国思想、中国观念、中国精神融入藏传佛教教义思想建设,形成适应我国文化和国情特点、符合我国藏传佛教界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教义思想体系。有力推动教义思想建设和教义阐释成果进寺庙、进佛学院、进佛教协会,促进广大僧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教义理念引导,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思想基础。
进一步改变影响作用。深刻认识宗教所具有的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并尊重其共生共存的客观规律,支持藏传佛教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新时代条件下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解决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基于藏传佛教政治性、民族性、保守性强,崇拜上师、特权意识浓厚,对僧尼和信教群众具有一定消极影响的现实,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现代生活方式,促进寺庙更好融入社会,逐步予以淡化和消除,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社会基础。
进一步培养代表人士。要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四条标准”,培养一支藏传佛教代表人士队伍,让寺庙管理、信教群众引导、教义阐释、活佛认定等工作由爱国爱教的藏传佛教代表人士依法依规落实。要把培养的重点放在活佛、经师、寺管会成员三类人员上。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法和途径,着眼建立传统学经方式与现代学习体系有效衔接、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寺庙学经班和各级佛学院的功能定位。通过这些举措,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打下人才基础。
(从扎叶巴寺远眺。楚翘摄)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