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林、婵娟|文化线路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发布时间:2022-06-11 22:32:00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李然林 婵娟 | 责任编辑:

文化线路遗产是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民族长期交往互动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根据国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基础性文件《文化线路宪章》的定义,文化线路源于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在时空中涉及的所有文化之间的交流互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之中得以体现,并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整合为统一动态系统。文化线路遗产强调特定时空中跨区域、跨人群的经济与文化的互惠共生及交融一体,我国的文化线路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和载体。

▲游客在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点——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 新华社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

文化线路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对话的产物,强调历史和现实中相关区域人民的迁徙与交流,以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商品、知识的互惠交流与融通。

我国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共同创造了类型多样的文化线路。既有丝绸之路、万里茶道、川盐古道、茶马古道等商贸通道,又有大运河、长江、灵渠等自然河流与水利工程线路,还有秦直道、唐蕃古道、蜀道、滇缅公路等政治军事要道,武当神道、徐霞客游线等文化主题线路,以及长征文化线路等红色革命路线。这些类型多样的文化线路,是生活在我国广袤疆域上的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印记。文化线路彰显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历史,已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符号,并继续推进着今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之路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大地的文化线路见证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见证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历史进程,见证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伟大实践,见证着中华民族日益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文化线路是文明共生互补之路。文化线路作为经济纽带、文化通道、移民走廊、权力网络或军事路线,推动着多元文化汇聚融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丝绸之路是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交流与共生之路,是我国历史上商贸往来与民族交融的桥梁。它构建起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平台,促进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互鉴融通。西汉时期,自张骞凿空西域后,大量使者、旅行家、商人、宗教人士出入阳关,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活跃在西域的乌孙、匈奴、突厥、回纥、党项等民族,与中原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丝路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自信,彰显着中华文明巨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文化线路是各民族经济共生互补之路。如,大运河是我国历史上各地经济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动脉。它沟通南北、联络东西,沿线各民族共同开凿和使用的河道及其漕运系统,使京津、燕赵、齐鲁、吴越、淮扬、荆楚等经济文化区联系日益紧密,极大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茶马古道横贯我国多个省份,是内地与西南地区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之路。茶马古道上运送的茶叶、马匹、粮食、药材等,将不同区域与民族相连,交织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之道。茶马古道及其沿线因贸易而兴的城镇、军屯、移民村落、会馆、商号、马店、庙宇等,共同构筑起各民族共建美好生活的经济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运输交易茶叶和马匹的重要通道,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贸发展、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

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之路。如,长征文化线路记录了长征的历史进程和革命思想、先进文化在沿途的传播过程,是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文化线路从东南到西北覆盖近半个中国,跨越了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等10余个省份,穿越了土家、苗、瑶、彝、侗、羌、藏、回、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长征文化线路遗产中的诸多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遗址、红色标语及宣传画、交通设施等革命文物,既具有鲜明的革命军事意义,又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样性。长征文化线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对文化线路进行活化利用

文化线路具有重要的交流、凝聚与整合功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文化线路至今生生不息。要进一步活化利用文化线路遗产,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库车县境内,是新疆丝路古道上数以百计的烽燧中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夯土建筑烽燧遗址,始建于汉代。尹小军摄

汲取历史智慧,让文化线路遗产说话。充分挖掘、整理与阐释文化线路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密码,展现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生动景象。通过文化线路及其相关的生产和贸易设施、历史城镇、人文景观等文化遗产,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以文化线路为经纬,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构建层次分明、架构合理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和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体系,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让文化线路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文化线路中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代表性人物、事件和景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增强文化线路沿线各族群众获得感。要加大文化线路遗产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让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利用深度融入沿线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域旅游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通过文化遗产展陈、文化遗产示范旅游线路、文明互鉴等系列工程,让文化线路成为沿线各族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