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西藏民居壁画中的中华文化意象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01 19:28:00 | 来源: | 作者:​刘洋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互鉴

【作者简介】刘洋,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藏族美术、唐卡文化、中国画及藏汉文化交流研究。

【文章来源】《西藏研究》2022年第1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注释从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年度西藏大学培育计划资助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的唐卡艺术教育发展和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ZDTSJH21-0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22)01-0025-08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是西藏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共同生活繁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文化与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在西藏,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引导人们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方向,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既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深刻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壁画是西藏民俗文化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艺术、民俗、教育、文学、人物、历史、音乐、建筑、城市等多方面。西藏壁画广泛存在于西藏的寺庙、民居中,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西藏壁画分为室外壁画和室内壁画,室内壁画又分为寺庙壁画和民居壁画。西藏民居壁画体现着藏族人民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其虽然不像寺庙壁画那样严谨、精致、宏伟,但内容丰富、独具匠心,颇具审美意义,是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它常常以浓墨重彩勾勒出历史文化发展的样貌,以粗犷古朴的画法记录高原社会的历史变迁。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这些壁画成为西藏文化连接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的重要桥梁,一幅幅壁画就是文化的最好记录者,是研究西藏文化的一个活态遗产,见证了西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笔者仅以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为研究对象,借此管窥西藏与祖国内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二、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文化符号。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为国家、民族、地方、时代与共同体间搭建了一座相互了解和沟通之桥,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一)表征形象的体现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很大程度上阻隔了西藏与外界的交流联系,让世人误以为西藏文化是一个在封闭环境中自我成长的文化单元。实际上,西藏画师们在民居壁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在西藏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我国其他民族的绘画技法、形式。西藏随处可见的兼具不同民族绘画特点的壁画和石刻,艺术形式多样,多为民间画师绘制而成,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绘制原料多采用矿物质、植物颜料,用工笔重彩,吸取了青绿山水画派的技法,主像突出,笔画细腻,画风清秀,多为青绿两色,广泛运用勾金、立金及贴金等手法,画法与绘制布面唐卡一致,画面富丽堂皇,形成了高原的独特风格和民族特色,并在长期实践中越来越丰富,表征形象越来越活泼鲜亮,这在西藏大量的民居壁画中比较典型。

(二)主题元素的体现

对藏族人民而言,家是最重要的地方,壁画是家中的重要装饰,即便是寻常百姓家也会请画师画上壁画。在西藏民居大门的两侧,经常可以看到作为一组固定搭配的有趣的壁画:大门的左侧是“蒙人驭虎图”,右侧是“财神牵象图”。

《蒙人驭虎图》(见图1)藏语称“梭波达扯”,表现的是一位蒙古人装束的勇士,用一条铁链牵着一只猛虎的带有装饰性的绘画作品。蒙古勇士、猛虎、铁链分别象征密教三怙主,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该装饰画借助蒙古勇士、猛虎、铁链形象地表达西藏人民祈求三怙主的护佑,祛灾纳福的愿望。该图常常绘制于院落门口的照壁上,老虎和蒙古勇士必须面朝门外,表示驱除一切灾祸、永绝不祥之意。从这位蒙古勇士的装束来看,此画源自元代艺术,是藏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交流的见证。更为有趣的是,笔者在查找资料时,还发现了身着清朝马褂的蒙人驭虎图(见图2),从表现形式上看,画在照壁上、头朝外的做法,类似于中原文化的门神,表达求吉、趋利、祈福、求生、避害等心理诉求,是对生命、财富、安康与祥瑞的祈愿和关切,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交的见证。

汉族人民自古就有门神镇宅的观念,狮子和老虎都具有镇宅、威慑的作用。西藏壁画将这一理念进行延伸,将蒙古族勇士作为门神,这在其他地域文化中是鲜见的。从作品题材来看,应始绘制于13世纪中叶元朝时期,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从而为西藏壁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题材壁画虽渗透着一定的印度等地画风,但主要受中原画风影响,如夏鲁寺佛殿一层经堂壁画,着蒙古装和汉装的人物,很可能是由当时中原来的汉族画家所绘。从现今留存的民居壁画的绘画风格来看,壁画大量吸取了中原青绿山水画派的技法,背景多采用青绿两色,时间上应为15世纪前半叶到16世纪后半叶期间。由此,笔者认为《蒙人驭虎图》是西藏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汉、藏、蒙、满等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兼容并蓄而独成特色的例证,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共同文化意象。

《财神牵象图》多绘制在寺庙大殿、民居及藏式建筑门口过道的墙壁上,通常是一幅婆罗门装束的人牵着身背宝物的大象的装饰画。婆罗门装束的人被认为是财神的化身,大象驮满宝物、珊瑚、犀牛角、七珍宝等稀世珍宝,是财富的象征。画面中的人物和大象由家宅外向内走,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从财神装束和大象装饰上,可以明显看出其具有非常浓郁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大象在西藏各式家具及壁画上十分常见。但这一题材也同样渗透着浓郁的中华文化理念,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旨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体态敦厚的大象是瑞兽,象征着和平与幸福、吉祥如意。

三、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的民族文化互鉴

西藏现当代壁画渗透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象,根源于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特别是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类质同象”性,这些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分析,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西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推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基础。

(一)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藏汉民俗的文化同构共性

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的绘画造像与文化意象,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印痕所在,更是藏汉民族文化交往的珍贵见证,它讲述着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藏汉民俗文化艺术形象主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很多壁画在图案、纹饰、主体上都融合了藏汉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共同文化痕迹。

《六长寿图》是经常出现在西藏民居门口的壁画,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其象征物源于中原文化(见图3)。该图以一位皓发银须、面目慈祥的老者为中心,高高的额头,有着中原文化中寿星仙风道骨的质感。老者周围还穿插着车轮、伞盖、海螺等吉祥八宝,麋鹿和仙鹤嬉戏在林中,山间有曲折隐秘的溪流,呈现出一幅恬静和美、深邃致远、融洽无间的仙境图景,图中的人、山、河、树、鸟、兽等造像在藏汉文化中都寓意长寿,从绘画技法、画面构成、造像特点等方面来看,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与《中原寿星图》(见图4)有几分神似。

《六长寿图》与《中原寿星图》比较,不难看出两位寿星的造像极为相似,都是高高的额头、白银长须、右手持拐杖挂葫芦,左手托仙桃。通过比较两幅画的构图艺术特点与场景构成,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画面构图方式、题材内容、布局特点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采用了中国画工笔画法。在画面组织结构和空间处理上,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特殊的表现内容,阐述深奥的哲学理念,均采用了麋鹿、仙鹤、松树、山石、仙桃、龙头拐杖、葫芦、祥云等元素,是西藏绘画吸收中原绘画文化的有力见证。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藏汉绘画中的构成元素和民俗功用也发生细微变化,但它们所承载的迎新、纳福、祈祥的民俗文化主题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情感饱满、返璞归真的壁画表现手法,都为促进和宣传真善美、感召民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藏汉民俗艺术样式“类质同象”

在解读西藏民居壁画时,需要用辩证统一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艺术美,领悟真善美。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众多形象与内在观念的有机结合,将抽象、无形的思维理念,通过绘画变得可视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借助现实生活而使得理念物象化、明晰化,富有亲切感、形象感,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和良好视觉印象,而且其蕴含的意境中营造出一种吉祥而美好的境界。只有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研究,才能够透彻地了解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在西藏民居壁画中被广泛使用的艺术样式,印证了藏汉民族的文化存在“类质同象”特点。笔者尝试用物理学当中的术语“类质同象”来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类质同象在物理学当中,又称同形性,是不同物质之间结构的关系,它本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式的晶体具有相同晶形的现象。在本文对西藏民居壁画进行描述的过程中,指的是西藏民居壁画广泛采用中原文化的传统吉祥纹样、民间艺术造型等,题材造型具有同形性,体现的内在精神、思想内涵、审美追求和宗教美学象征意义本质具有相像性。

1.传统吉祥纹样的“类质同象”

卷草龙纹是中原龙纹传入西藏后发生演变的例子(见图5)。中原龙纹图案传入西藏之后,被广泛使用并引申出许多新的龙纹图案,该纹样将龙的造型与卷草结合起来,巧妙的构思和繁缛的造型,为其增添了几分奢华的韵味,直到今天依然是传统艺人们喜欢表现的重要题材。装饰纹样体现出对汉文化的吸收及对汉文化图纹艺术的引进,另外工字纹、回字纹、蝙蝠纹、八卦太极、龙凤吉祥、五珍八宝、缠枝牡丹、福禄寿喜纹、葫芦等在壁画中也被广泛应用。

长寿六宝纹样经常被画在西藏民居庭院的墙壁上或门的两侧,经过变形的吉祥纹样也常常被临画或雕刻在宝座、桌子、花盆、盘子、硬币或地毯上。吉祥纹样因能更好地呈现吉祥美好的理念,既美观生动,又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符号化、世俗化特征,因此在民间颇受欢迎。

笔者搜集资料时,见到八仙图案的壁画——西藏山南八仙图(见图6)。整体看,八仙人物面目清晰,姿态各异,手持法物,生动形象,极具中原文化的特点,但在八仙四周绘制佛教万字纹样,也具有西藏地域风格。中原的八仙图的装饰题材与藏族传统纹样自然融合,相得益彰,设计颇具匠心,为后世研究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实例。这组八仙图案采用了圆形构图样式,以圆为美是中原民俗的追求信仰,“圆”代表“圆满”“完满”,象征着美满幸福;在佛教经典及习俗中以圆为美,具有圆满、圆通等更为丰富的宗教思想内涵和宗教美学象征意义。在历史上由宗教信仰逐步转化为人们的审美追求,圆的经轮、白塔、嘛呢堆等,成为生命、信仰和人生构筑的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体现了藏族人民追求圆满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

2.民间艺术造型的“类质同象”

在绘画技巧方面,西藏的画师们吸取了祖国其他地方优秀的绘画技巧,丰富了西藏绘画艺术。在后弘期后期,佛教绘画艺术得以弘扬,一些新建寺院出现了宋代时期中原特色的壁画,笔者发现迄今千年的宋代壁画在山南至今还保存完好。中原的青绿山水画用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非常接近自然色彩。青藏高原明亮俏丽的湖光山色,造就了画家对纯色的喜爱,西藏绘画吸收了更接近于自然和略显理想化的青绿、金碧山水绘画技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常情况下,壮丽的山水画往往给人一种贴近自然、生动的视觉效果,这是在中国画中最经典的一种青绿山水画法。根据噶玛嘎赤画派的记载,十世噶玛巴曲英多杰从一套罗汉丝绢画中发现了中原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极强的中原风格。在唐卡画派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很多技法来自中原的绘画技巧,唐卡艺术的成就得益于汉、藏两个优秀艺术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这些技法逐渐在西藏民居壁画中得以体现。艺术家们通过浓重明亮的色彩和流畅多变的线条渲染了时间和空间,描绘出物质世界之外的多彩艺术世界。西藏民居室内外壁画彩绘既不同于中原宫廷的和玺彩绘,也不同于庙宇的旋子彩画或园林建筑的苏式彩画,它在吸收了中原各种彩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构图饱满、纹样繁密、设色鲜艳等审美特点,形成了传统民族图案的美学特色。藏汉艺术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极大地拓展了中华艺术文化的内涵。

3.民俗文化结构的“类质同象”及现代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崇尚道德是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的重要特点。如今,与时俱进的西藏人民不仅保留了传统民居壁画的文化精髓,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居壁画也呈现出斑斓多姿的靓丽色彩(见图7、图8、图9)。鲁迅说:“壁画最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是属于大众的”。比如,当代西藏民居壁画的创作往往出自一些造诣深厚的画家或经验丰富的画师之手,在公众场所出现的一些大型壁画,给人们视觉上强烈的震撼。从创作作品的功能来看,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作品;从题材上来看,有仿古题材、现代题材,且风格形式多样。壁画艺术地再现新时代、新农村、新元素等社会现实,着力体现新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大增,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凸显,壁画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壁画题材内容从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性出发,明亮鲜艳的壁画色彩与藏族民居建筑形成了和谐质朴的统一体,并于完成之后涂上清漆或干性油脂加以保护,绘制追求均衡美观、布局饱满,将欣赏与实用完美结合,做到了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和相互呼应。

为了更好延续和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画师们对西藏当代民居壁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创新,力图把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与情感融入进去,创造出大量能感动观众并能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地方”,既有“酥油味”“糌粑味”,又体现时代特征的艺术力作。新民居壁画让人们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当代西藏文化,体现出民居壁画的真正文化价值,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壁画艺术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代新农村、新社区的民居壁画,提高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层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着我国优秀文化的团结意识,成为人民群众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画师们从生活和创造中挖掘艺术创作的丰富宝藏,汲取艺术灵感,在现实的维度上关注、讴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良好形象,把壁画艺术融入时代的血脉里,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进,弘扬正能量,西藏当代民居壁画对西藏文化建设、历史研究和文化展示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四、结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中的文化交融现象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历史与现实事实的生动注脚,也是对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精彩阐释。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其外在艺术形式的分析,更应究察其内在的深层结构,唯其如此,才能洞察西藏民居壁画审美创造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历史源流、民间艺术造型的现代意义,以及自然与宗教等对民族习惯、民族传统及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存在于中华民族这一整体认知框架之下,是实现整体性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要求。新时代赋予西藏民居壁画新的使命,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形象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着当代西藏绘画的发展与创新,展示着民俗文化的时代特点和时代价值。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民俗文化必将走向新的辉煌,从而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