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汉文部分)——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2 16:17:0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二)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是藏学宗教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宗教哲学研究深入与否、成果是否显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解读能力与方法。因此文献研究业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本年度宗教哲学文献研究论文有10篇,篇数与上述义理研究相近,在宗教哲学类中占比较低。其中密宗文献研究论文数量最多,与往年相比有所增长,共有4篇;显宗文献只有1篇;教法史文献3篇,传记和朝拜文献各1篇。

魏文的《〈上乐根本续〉的文本形成及其藏译文的版本源流》(《世界宗教文化》第3期)以上乐密法的基本形态为切入点,讨论其核心文献《上乐根本续》在印度出现的年代,继而重点分析了后弘期初上乐密法初传入藏地的情况,认为因传承分野导致出现多种以大译师宝贤(རིན་ཆེན་བཟང་པོ)译本为底本精校而成的版本,这些前宗派时期根据传承体系不同而厘定出的词句不一的版本构成了后世各大宗派所分别尊奉的《上乐根本续》文本,对后世上乐密法在藏地和河西走廊地区的传习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清凡的《无畏生护与曼荼罗仪轨在西藏的译传:以〈金刚鬘〉与〈究竟瑜伽鬘〉文本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期)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藏文文献,对无畏生护的生平以及其著作《金刚鬘》和《究竟瑜伽鬘》的基本内容、特点及其在藏地的传播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指出无畏生护是11—12世纪前后印度密教大师,他所编纂的《金刚鬘》和《究竟瑜伽鬘》是关于曼荼罗仪轨的经典文献,有梵文本和藏文译本传世。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许多学者著有相关注疏,成为曼荼罗图像创作中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对当下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大圆满是藏地密宗特有思想,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与苯教的核心思想之一。然而大圆满思想起源与成立等重要方面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敦煌文献因其年代较早,对于解答这些问题大有裨益。落桑东知的《敦煌大圆满心部藏文手稿ITJ647探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8期)正是对敦煌大圆满文献的研究:大圆满法心部文献ITJ647为10世纪作品,在《禅定目炬》等书中曾有引用。这是后弘期大圆满教法的原型,从中亦可追溯大圆满法从大瑜伽等密续中剥离并形成自身特色的痕迹。文献正文只有六句话,注释也很精炼,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认识大圆满法最初的思潮。对比ITJ647、《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疏释·普贤密饰》和《大圆满法:自我圆满之状态》三个注疏,可以发现敦煌版注释特征在后续的注疏中有所保留,足以证明这一法脉的连贯性。由于借助现有的大圆满文献尚不足以勾勒大圆满法的发展脉络,敦煌的这类数量庞大的手稿像一扇窗,提供了文本的依据。

同美、益卓、叶静珠穆的《试论密宗大圆满藏文文献〈智慧杜鹃〉及其版本》(《世界宗教研究》第6期)对该文献各版体例、内容等进行探讨。得出密宗大圆满藏文文献《智慧杜鹃》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苯教版、敦煌版、宁玛版。苯教版又有《智慧杜鹃》《〈智慧杜鹃〉内容提纲》《〈智慧杜鹃〉阐释》三种,共计71页,其中《智慧杜鹃》原文格律诗共计263句;敦煌版由正文和释文两大部分构成,共计4页。原文句型长短不均共计11句;宁玛版又有毗卢版、密续版两种,共计20页。苯教版自成系统,主题为菩提心智慧杜鹃。通过原文对比发现,敦煌版与毗卢版最大的不同在于毗卢版原文末尾直接提到了菩提心智慧杜鹃。

显宗相关论文有才让项毛的《藏译本〈佛说大乘庄严寳王经〉略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简述了《佛说大乘庄严寳王经》在藏地的传入和藏译本产生的时间、时代背景,分析与总结其内容和特点,并与观音类经典《妙法莲华经·普门品》进行比较。根据历史文献和观音信仰文化在藏地的演变过程,评价了藏译本《佛说大乘庄严寳王经》对藏族文化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教法史方面,米玛次仁发表了《一部鲜为人知的藏文历史文献:卫巴洛色〈教法史〉》(《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卫巴洛色所造《教法史》是一部成书于14世纪中叶的藏文史籍,内容涉及吐蕃王统和吐蕃佛教史等。该文对卫巴洛色之《教法史》被学界谬解为《韦协》而长期淹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书中以“三段式”划分早期吐蕃佛教史的做法,认为《教法史》作者十分重视搜集相关史料,内容大多言之有据,其中也不乏目前已亡佚的珍贵史料。书中采用多种叙事方法以丰富史书内容,是一部研究吐蕃史及早期吐蕃佛教史的重要史料。

《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约成书于12世纪的重要藏文宗教史籍,藏文原名为《弟吴贤者所著印藏教法源流详本》。阿贵、拉毛东智发表《〈弟吴宗教源流〉(印度佛教史)译注——首礼赞、誓词、导言、上篇前言及正文第一至二章的内容》(《青藏高原论坛》第2期)一文,该译文为《弟吴宗教源流》的书首礼赞与著书立誓、导言、上篇前言、中篇正文第一章《佛之三身》及第二章《两千佛》等内容。该译文以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为蓝本,为藏文版的第1—24页的内容。阿贵相继发表了《〈弟吴宗教源流〉译注——菩提发心至十二如来事业前六个部分的内容》(《青藏高原论坛》第3期),该译文衔承上文,为《弟吴宗教源流》正文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关于菩提发心、于三大阿僧企耶劫中集福资粮的情况、地与道、修成正果、示现三身以及十二如来事业(一)兜率降世,(二)入住母胎,(三)圆满诞生,(四)少年嬉戏,(五)受用妃眷,(六)从家出家等内容。该译文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为蓝本,为藏文版的第25—61页的内容。

传记文献方面,米玛次仁发表了《〈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西藏研究》第4期)一文,认为《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是清代藏传佛教高僧传的典范之作。传记作者借鉴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自己曾依止六世班禅授教等之便,所著传记内容丰富、翔实。不仅记载了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一生的事迹,还详细叙述了他前往京城向乾隆皇帝祝寿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研究清代西藏史和西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央珍的译文《藏族朝圣文献的解读与探析》(《青藏高原论坛》第2期)是法国学者卡提娅·布菲特里耶(Katia Buffetrille)有关藏族朝圣文献的讲座文稿,该文围绕朝圣文献的分类、朝圣文本在神山佛教化过程中的作用、印度湿婆神被降服的神话模型等内容,详细阐释了朝圣文献的基本类型及其对藏传佛教神山信仰和圣地朝拜的构建作用。

此外,孙伯君、聂鸿音著《西夏文藏传佛教史料——“大手印”法经典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为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项目“西夏文藏传佛教史料:‘大手印’法经典研究”的终期成果。将黑水城等所出西夏文文献中有关藏传佛教“大手印”法、“拙火”法、那若六法的文本择选、汉译、注释,并与藏传佛教汉译典籍《大乘要道密集》等所收的相应或相关文本予以比较、分析,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西夏所传藏传佛教中涉及大手印的法本、传承进行了考证,是目前西夏文大手印法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对研究藏传佛教特别是大手印法在西夏和中原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