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汉文部分)——艺术

发布时间:2023-05-22 16:19:5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七)艺术

本年度也有不少宗教艺术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造像艺术、建筑艺术、密宗符号、壁画、岩画等。

德吉卓玛的《桑耶寺的造像艺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期)借助佛教经典与历史文献,对桑耶寺建筑、佛教造像、绘画艺术进行了讨论;当增扎西的《夏鲁寺观音造像题材类型、图像特征及宗教传承》(《青藏高原论坛》第4期)通过解读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的图像内容,梳理夏鲁寺造像艺术中观音题材造像题材类型和图像特征;阅读相关观音密宗法门的仪轨文本,分析夏鲁寺观音题材造像与寺院传承观音法门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对夏鲁寺乃至后藏年楚河流域早期的观音信仰形态特征加以判断。

曼荼罗是佛教密宗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和文化符号。徐小霞、赵毅衡的《佛教密宗曼荼罗符号话语的谱系学考察》(《民族学刊》第1期)详细梳理了古印度各种话语实践的“曼荼罗”含义及指涉物的演变,发现曼荼罗最终被密宗置于整个教义和仪式中心的原因,与密宗关于真如实相的符号话语和符号策略直接相关。

张晓霞、罗延焱的《西藏改则县岩画的田野调查》(《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第1期)是在2017年8月18到24日西藏改则县岩画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共记录整理了109组岩画,集中分布在改则县先遣乡日杰山一带。这些岩画图像包括动物、人物、植物、车辆、日、月、雍仲符号等,从其风格、制作方法、造型特征等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创作年代从公元前1200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700年前后。认为岩画风格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但大部分还是以反映本土人群狩猎生产生活为主,为此期间这个区域人群的狩猎、放牧、宗教文化等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高琦、任云英的《甘南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经堂建筑空间模式研究——以拉卜楞寺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一文,旨在揭示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经堂建筑空间模式特征,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对寺院经堂建筑空间构成进行分类与归纳,以经堂建筑空间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视线”分析方法,提出甘南地区藏传佛教经堂建筑空间营造的核心理念是运用建筑空间尺度的对比突出空间之“门”作为通往“极乐世界”之“法门”的象征意义;以空间之“门”作为设计基点,建立以“门—柱—像”视觉感知系统为核心的视线引导控制方法。

周晶、李天的《藏传佛教寺院吉祥主题壁画的溯源研究》(《建筑与文化》第5期)一文,通过分析藏传佛教吉祥主题壁画的源流以及图案化景观表达特征,说明藏传佛教绘画艺术融合各种文化背景,具有加以取舍为本民族所用的巨大创新能力。朱钥霖、韩瑛的《曼荼罗原型与蒙藏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的创作》(《建筑与文化》第3期)以藏传佛教文化中的曼荼罗图式为切入点,探究曼荼罗原型在蒙古、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转译,旨在为现代召庙设计提供思路。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