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梵文文学研究
梵文文学方面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后萨其仁贵发表的《藏蒙〈云使〉译本比较研究》(《中国藏学》第1期),是国内学者首次对蒙古文版的《云使》作的比较详细的介绍,文章在《云使》蒙古译本、藏译本和梵本之间仔细对照的基础上,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云使》蒙古译本的整体面貌以及文本翻译方面的不足。西藏佛学院研究员扎平在《中国藏学》藏文版第3期中所发表的《阿阇梨伐致诃利及其梵文论著考述》(སློབ་དཔོན་བདག་པོ་འཕྲོག་བྱེད་དང་ཁོང་གི་ལེགས་སྦྱར་བརྩམས་ཆོས་ཀྱི་དཔྱད་ཞིབ།),通过文献收集和分析,大致还原了印度古代诗人伐致诃利轮廓,并对其生平作了考证,同时梳理了阿阇梨与梵文经典《大注疏》(Mahabhaya)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其梵文论著,最后介绍了当代学者对伐致诃利Nītiataka(ལུགས་བརྒྱ་མ།)的翻译等。中西书局继2017年出版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黄宝生教授翻译的《十王子传》(daakumracarita)和《六季杂咏》(tusahra)后,本年度又出版了黄宝生翻译的两本梵文文学经典即《指环印》(mudrrksa)和《罗摩后传》(uttararmacarita),《指环印》是毗舍佉达多(Vikhadatta)著的印度古典戏剧,作于7—8世纪,是古印度宫廷政治斗争为内容的戏剧作品,反映了孔雀王朝时期贵族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情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薄婆菩提(Bhavabhūti)约生活于7—8世纪,出生于婆罗门世家,曲女城国王耶娑沃尔曼的宫廷诗人,是古典梵语戏剧史上的地位经词语迦梨陀娑。他著有三部戏剧:《大雄传》《茉莉和青春》和《罗摩后传》。其中《大雄传》和《罗摩后传》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但薄婆菩提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戏剧艺术的需求,对史诗作了一些创造性改动。《罗摩后传》是七幕剧,取材于《罗摩衍那》第七篇,描写罗摩休妻的故事。此剧是薄婆菩提在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