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
北京大学萨尔吉和Peter Skilling在日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年报》(第21期)上继前面的翻译,发表了How the Buddhas of the Fortunate Aeon Frist Aspired to Awakening:The pūrva-praidhna of Buddhas 751-994将未来佛的《本愿经》的751-994颂翻译为英文。本年度梵文哲学思想研究方面的突破有研究四川大学罗鸿教授发表在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的自然部分中的《宝藏寂是他空见者吗?》(Is Ratnkaranti a gZhan stong pa?)一文,是关于西方现代学者对印度论师宝藏寂(约11世纪)的学说的争论作了一个回应。文中提到此争论的来源在于西藏认为宝藏寂是他空见者,作者认为宝藏寂将自己的见地定义“三自性(Trisvabhva-mdhyamika རང་བཞིན་གསུམ་གྱི་དབུ་མ།)”,且体现在他个人的中观核心“三部曲”,即《般若波罗蜜经优婆提舍》(Prajpramitopadea)《中观庄严优波提舍》(Madhyamaklakropade)《中观庄严注中道成就》(Madhyamklakravttimadhyamapratipatsiddhi)中。文中通过比较宝藏寂与正统觉囊派学者多布西热坚赞(དོལ་པོ་ཤེས་རབ་རྒྱལ་མཚན། 1292—1361)以及多罗那他(ཏཱ་ར་ནཱ་ཐ། 1575—1634)的学说,得出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宝藏寂是持他空见的观点,进一步探讨了对于Brunnhlzel和Sponberg的争议分别来自印度、西藏、汉地文献中对三自性的不同划分。王启龙在《西藏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发表的关于《东方学家恩莫瑞克生平及其学术研究书略》中,对于国际著名东方学家罗纳德·恩莫瑞克(Ronald Eric Emmerick,1937—2001)和其学术成就作了比较详细全面的介绍,文中罗纳德对于阗文和梵文研究的学术贡献与成果值得现代研究者参考。李炜发表在《法音》第9期中的《世界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人才培养的反思》,通过梳理佛教文献研究的现状,回顾了欧美国家梵文研究的发展历史,提到了中国在研究佛教文献方面面临的困境。同时谈到现存佛教语言的文字种类,从而提到梵汉对比人才的需要及梵汉对比方法在原始佛教文献中的重要作用,且详细列举国外梵汉对比研究的成果,呼吁培养梵汉对比研究的人才。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仁增关于阿育吠陀梵文医典《妙闻集》研究的博士论文也值得关注,《妙闻集》(Suruta sahit)是印度阿育吠陀三大梵文医典,主要记载了外科及整形等内容。在藏医发展史上,有很多阿育吠陀梵文医典翻译成藏文,但《妙闻集》至今没有发现藏译本。目前藏医学界中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梵文医典与藏医医典的学者屈指可数,梵藏医典方面的研究对于追述藏医的原典和后来的继承与发展等而言,梵文医典的翻译与研究尤为重要。此博士论文采用藏医古籍文献研究对比、梵藏翻译对比的方法,首次把《妙闻集》部分内容翻译为藏文,通过研究阿育吠陀医典与藏医经典之间的关联,对《妙闻集》作了比较全面详细的梳理和研究。为梵文医学典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新的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