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牧业研究
徐伍达的《西藏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西藏研究》第5期)一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受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农牧业是西藏农牧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短板。产业兴旺成为西藏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乡村产业振兴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应在生产端和需求端上精准发力,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形成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业态,以进一步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建设。
邢伯伦的《西藏农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西藏统计年鉴〉为例》(《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认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西藏农牧业发展转型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关键。文章结合《西藏统计年鉴》2000—2016年相关数据和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因素与西藏农牧业发展呈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根据西藏各地市资源禀赋结构差异和草牧业发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西藏农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王延中、宁亚芳的《新时代西藏高原牧业县的现代化探索——来自阿里地区改则县“六统一”的实践经验》(《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认为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是全国生产生活和工作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带领牧区农牧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开展工作的头等大事。在新时代,改则县在传统游牧生产效率低下、人地资源矛盾突出、牧民市场化意识薄弱等背景中探索出了旨在实现牧业现代化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六统一”模式。“六统一”模式健全了畜牧业生产抵御风险的机制,提高了牧民收入水平和市场参与能力,增强了牧区社会治理能力。“六统一”模式不仅是我国深度贫困牧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继刚的《西藏高原传统游牧业对新时代西藏新型牧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启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一文,分析了藏北牧区传统游牧文明的生态耦合性,这种“游而牧之”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逐水草而居”则满足了牧民的生存需要,草场使用的共同性协调了草与畜的平衡,这些都给构建新时代符合西藏牧区实际的新型牧业体系以重要启示。新型牧业经营体系的功能定位应为发展绿色牧业,行为特征应是遵循自然规律,构建思路应是对传统游牧业的传承与发展。
张华国的《关于推进西藏农牧业综合开发建设的思考》(《西藏农业科技》第3期)一文指出,西藏农牧业综合开发建设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基于独特生态环境特点、特色农牧业资源、优越国家政策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文章就目前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基本建设、农产品市场培育体系、科研推广普及方式、创新营销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提出未来西藏农牧业综合开发建设应如何促进农产品市场产业化形成,为推进西藏原生态的优质、无污染农产品迈向区外市场提供重要参考。
才吉卓玛的《青海藏区农业资源传统可持续利用方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指出,农业资源传统可持续利用方式作为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该文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地点,选取了8个县,采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青海藏族地区农业资源传统可持续利用方式的特征和历史变化,旨在针对面临的危机提出保护藏族地区农业资源传统可持续利用方式的措施和建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