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研究
杨阿维、图登克珠、张建伟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满意度研究——来自西藏的实地调研》(《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对源自西藏5市2地的1013份农牧民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对精准扶贫各维度进行公因子提取,并对提取的公因子与农牧民精准扶贫总体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人口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无显著影响;婚姻和受教育程度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负面影响;年龄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正面影响;脱贫意愿和精准识别与精准扶贫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精准帮扶对精准扶贫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影响较大。同时,提出了西藏各级政府要创新政府精准识别体制机制、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健全贫困户动态退出机制、优化产业扶持和金融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
格桑卓玛的《转移就业对西藏乡村巩固减贫成效的作用——以扎囊县羊嘎村为例》(《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认为,在西藏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几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经济业态出现并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西藏一些农村的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工商业以及多元化、专业化农业转换,农村贫困家庭的工薪收入和经营所得有所增加,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扎囊县羊嘎村是当地脱贫较早的村庄,目前该村和西藏其他一些脱贫乡村都面临着巩固减贫成效的问题,而经调查发现,在羊嘎村脱贫和巩固减贫的成效中,转移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王嘉薇、万光彩、张超的《西藏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一文,首次运用模糊评价方法(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西藏自治区精准扶贫效果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6年西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呈上升趋势,但各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大体呈现东南部较好、东北部一般的分布格局。作者据此提出完善“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缩小区域扶贫绩效差距、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西藏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创新及资源合理配置,啃下脱贫攻坚战的最硬“骨头”。
刘俊波的《应对空间贫困:青藏高原牧区的脱贫策略研究——基于四川省壤塘县的田野调查》(《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期)一文,以四川省壤塘县为例,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分析自然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对青藏高原牧区贫困产生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在自然形成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地理禀赋缺失,文化观念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调节不均衡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改变传统观念、深入了解牧民的贫困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延长国家的特殊政策制度、转型牧业经济、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建设等是青藏高原牧区脱离空间贫困的重要策略。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