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引发的影响——草地与土壤

发布时间:2023-05-22 16:53:05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一、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引发的影响

2018年,关于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引发影响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草地土壤、湿地农田、植被森林、河流湖泊、气候空气、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主要领域。

(一)草地与土壤

税燕萍、卢慧婷,在《生态学报》第24期发表了《基于土地覆盖和NDVI变化的拉萨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一文。此文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了拉萨河流域1990—2015年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土地覆盖变化整体相对较小,其中人工表面和湿地面积增幅相对较大,分别为82.65%和32.40%。植被变化方面,1990—2000年,除流域中上游的裸岩、裸土地区和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外,流域NDVI整体有较显著上升;2000年以后略有下降。从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来看,高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念青唐古拉山南侧河谷地区以及拉萨河源头等地区,低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拉萨市市辖区及周边、林周县县城及周边,以及流域中上游的荒地等地区。从时间变化上来看,1990—2000年,拉萨河流域整体生境质量指数从0.51上升到0.57;2010年和2015年整体生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6和0.55,略有下降。

张卫红、苗彦军等在《草业学报》第1期发表了《高原鼠兔对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的影响》一文。此文以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松多三村的冬季牧场作为试验地,以高原鼠兔活动为主要影响因素,探索高原鼠兔活动对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对植被有显著影响,表现为草地生物量减少,地上生物量干湿比增大,植物Gleason丰富度指数增加。在样地植物密度和种类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高原鼠兔的活动致使土壤种子库密度减少;地上地下植被Sorensen相似性指数减小,降低了草地根茎型植被更新潜力。

曹巍、刘璐璐等在《草业学报》第6期发表了《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一文。此文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三江源区1997—2012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降雨侵蚀力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生态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较工程实施前增加6.5%,但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所好转,约占总面积的45%。长江流域在工程实施后的土壤侵蚀量与工程实施前基本持衡;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增加明显,增幅超过45%;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量有所下降,降幅为9.8%。

罗布拉巴等在《中国农学通报》第11期发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估算藏北高寒草地覆盖度变化》一文。此文利用气象数据、社会统计数据、GIMMS、MODIS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作为参数,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2010—2014年藏北高寒草地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从年际变化趋势拟合程度、植被指数估算值精度还是从计算效率来看,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估算藏北高寒草地覆盖度变化更加行之有效。

聂秀青、熊丰等在《生态学报》第18期发表了《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草本层生物量分配格局》一文。此文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灌丛生态系统的49个高寒灌丛样地的草本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21.1g/m2和342.8g/m2,均大于高寒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草本层的根冠比为3.6,低于高寒草地的根冠比。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间呈现幂函数的关系。根冠比与年均温度、年均降雨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许茜、李奇等在《干旱区研究》第3期发表了《近40年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及预测》一文。此文利用三江源1980—2015年7期1∶100000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Arc GIS 10.0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分3个时期:前15a(1980—1995年)草地退化,中间5a(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缓慢,后15a(2000—2015年)退化草地恢复。从土地利用结构看,1980—2015年,低、高覆盖度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波动上升,未利用地明显减少,减少17.61%,中覆盖度草地和林地基本不变,草地总面积增加13.45%。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看,以低中高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土地与水域之间的转化为主。人口、经济结构变化及政策的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生态资产的供需平衡是驱动因子。

蔡晓布、彭岳林在《环境科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西藏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一文。此文利用湿筛法对藏北高原未退化、轻度退化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亚表层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退化草地相比,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均呈下降趋势,但严重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降幅均显著低于轻度退化草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总体趋于下降,且亚表层的降幅明显高于表层的降幅,但退化草地亚表层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仍高于表层。

马建军、潘美慧在《干旱区地理》第5期发表了《1996—2016年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格局与变化》一文。此文利用1996—2016年定结地区6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西藏定结地区风沙地貌特征及近20a来风沙地貌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6年定结地区风沙地貌格局变化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4年呈扩张趋势,年转换率为0.87,面积增加量为151.2km2。2004—2016年呈逆转趋势,年转换率为-0.59,面积减少量为276.6km2。整体而言,1996—2016年总面积转化率为-0.27,风沙地貌面积呈先扩张后缩减趋势,这种变化印证了青藏高原气候暖湿性愈发显著的趋势。

闻剑、杨晓东等在《中国热带医学》第9期发表了《西藏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其暴露评估》一文。此文参考2009—201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调查的消费量数据和FAO/WHO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量,评估食用菌中重金属污染对人群健康暴露影响。结果表明:林芝地区野生食用菌中铅、镉、汞、砷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部分样品的镉、汞和砷含量超标。居民食用野生食用菌中铅、镉、汞、砷的平均暴露量分别占PTWI的51.14%、37.20%、145.30%和123.99%,对人群健康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引起重视。

赵志平等的《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退化成因及保护对策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一书,基于三江源气候变化和草地实际载畜量变化两个因素,结合气候湿润程度变化、气候生产力模型、遥感植被指数、野外调查,分析近30年来三江源高寒草地退化主要驱动因子,并针对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定三江源高寒草地载畜量格局,为该地区高寒草地保护和以草定畜的实现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