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流与湖泊
张天华、王彤等在《生态学报》第24期发表了《西藏高原拉萨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估》一文。此文采用相对风险模型计算拉萨河流域的风险等级。结果表明:风险等级以城关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城关区的生态风险最高,主要风险来源于城镇扩张和旅游娱乐;当雄县生态风险最低,风险来源于畜牧养殖;林周县、曲水县、达孜县、堆龙德庆区以及墨竹工卡县的首要风险源是农业污染。水体和湿地的风险值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
卢慧婷、黄琼中等在《生态学报》第24期发表了《拉萨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一文。此文通过对InVEST模型中与植被相关的各参数进行计算和修正,评估1990—2015年间拉萨河流域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三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和质量变化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5年拉萨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变化整体相对较小,但是人工表面和湿地面积变化速率较快。1990—2000年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有显著上升,2000年以后略有下降,其中2000—2015年草甸和草原NDVI分别下降了7.48%和5.44%,呈现明显退化趋势。1990—2015年拉萨河流域土壤保持和固碳服务分别增加了3.98%和9.12%,而水源涵养服务降低了23.05%。总体来看,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相对较小,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显著。
张强英、布多等在《环境化学》第4期发表了《西藏帕隆藏布江流域天然水的水化学特征》一文。此文利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地质累积指数评价了水质和底泥状况。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水体水质良好。水体中Cu、Se、As、Zn、Cd和Pb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仅Hg是潜在污染物质,Hg含量虽略高,但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较轻,Zn、Pb、Ni、Cu和Cd几乎不存在污染,As是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其次为Cr。
耿婷婷、李颖智等在《地质与资源》第5期发表了《西藏“一江三河”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一文。此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西藏“一江三河”地区地下水水质指标TDS、Ca2+、Mg2+、Na+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区域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地下水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
刘佳丽、周天财等在《长江科学院院报》第2期发表了《西藏近25年湖泊变迁及其驱动力分析》一文。此文基于1990—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获取湖泊水域边界信息,分析近25年西藏湖泊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气候因素与人为因素变化特征分析湖泊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湖泊变迁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新增湖泊261个,总面积从24161.1km2增加到了30549.2km2。时间上流域内湖泊总面积1990—1995年严重萎缩,1996—2006年迅速扩张,2007—2013年湖泊扩张速度减缓;降雨量、气温、蒸散发的变化趋势较好地反映了湖泊由萎缩到扩张的变化原因。空间上不同地区湖泊变迁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西藏中部地区温度和蒸散发相对较低,降雨量较大,湖泊面积扩张迅速;西藏北部地区温度偏高,降雨量少,蒸散发大,但温度升高加速冰川冻土融化成为湖泊扩张的可能因素;喜马拉雅山脉温度较高,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导致湖泊萎缩。人类活动加剧了当地对湖泊等水资源的需求,湖泊却呈扩张趋势,说明西藏地区的湖泊变迁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驱动。
德吉央宗、尼玛吉等在《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2期发表了《近40年西藏色林错流域湖泊面积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此文根据1975年地形图、1976—2016年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以及流域周围的气象资料,分析湖面面积和流域周围冰川变化,探讨湖泊面积变化的可能影响气象原因。结果表明:1975—2016年间色林错、错鄂和班戈错湖面面积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色林错湖面面积一直处于增长态势,面积增长为757.35km2,增长幅度为46.7%,增长速率为475.2km2/10a。错鄂湖面面积在这一段时间内有增有减,但面积增量较小,总体保持稳定,面积增长为3.07km2,增长幅度为1.17%。班戈错湖面在这一段时间内面积略有波动,呈增长趋势,增长为49.75km2,增长速率为19.71km2/10a。色林错流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都有关,反映出该区域气温升高使得冰川融水量增加,对湖泊补给有一定的作用。
魏加华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研究报告(2017)·水文水资源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分析了三江源区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特征、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物群落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评估了水文水资源状况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历程及成效。提出了下一步三江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建议建立全社会参与三江源区保护的机制。
李小雁等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水分收支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分析和模型模拟,分析了青海湖流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芨芨草草原、具鳞水柏枝灌丛、农田、沙地)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水分利用特征和青海湖水体的水热交换过程,研究了整个流域的水文循环和水量转换特征,模拟了流域不同尺度的水分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整个流域的水分收支状况,并评价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出了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