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候与空气
张冬健、薛惠文、钟茂宁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发表了《2015年北京、上海和拉萨PM2.5浓度日变化和日际变化分析》一文。此文利用2015年北京、上海和拉萨3个城市PM2.5浓度的时间序列,讨论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以及各城市PM2.5浓度日际变化。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3个城市冬季PM2.5浓度普遍大于夏季。从短期来看,北京和上海PM2.5浓度主要呈现日际变化,天气系统的影响远大于日变化。北京冬季PM2.5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日变化,但在夏季不明显;上海在冬季和夏季都不呈现日变化;拉萨的情况则相反,当地的天气系统比较稳定,日际变化不明显,PM2.5浓度主要受日变化影响,PM2.5浓度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现象。
石松林、靳甜甜等在《生态学报》第24期发表了《气候变暖抑制西藏拉萨河大果圆柏树木生长》一文。此文采用树木年轮学的方法对大果圆柏进行了年轮采样和处理,探讨大果圆柏过去的生长动态特征,分析不同气候因子与树木年轮宽度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果圆柏树木年轮宽度指数与前一年6—10月和当年3—7月的降水、相对湿度和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前一年6—9月和当年3—8月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最高温度以及当年5—7月的平均最低温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胁迫是导致近几十年来大果圆柏树木径向生长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拉萨河大果圆柏林将可能出现生长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郭斌、王珊等在《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第2期发表了《若尔盖湿地天然牧草生育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此文基于若尔盖地区天然牧草1983—2013年生育期观测资料和近5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天然牧草高原早熟禾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年降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牧草生长关键期5—9月有效降水日数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显著;牧草生长季4—9月逐月积温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草地干燥指数以0.0256/10a的速率上升。2000s牧草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较1980s提前,开花期较1990s延后了4天、黄枯期较1980s提前了12天,较1990s延迟了9天、生长期较1980s减少了20天,较1990s增加了8天。牧草生长期对平均温度、气温日较差、有效降水日数等气象因子敏感。在牧草生长关键期7月不出现干旱或干旱程度较轻的情况下,气候变暖将导致生长期延长。
张丹、楚宝临等在《环境影响评价》第3期发表了《拉萨市大气颗粒物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此文基于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拉萨市城区八廓街(BKJ)、区辐射站(FSZ)、区环保厅(HBT)、市环保局(HBJ)4个监测点以及纳木错背景点采集PM2.5和PM10样品,利用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拉萨市PM10中OC和EC的浓度分别为14.0±4.5μg/m3和6.3±2.8μg/m3;PM2.5中OC和EC的浓度分别为10.2±3.6μg/m3和5.1±2.4μg/m3,夏季碳组分浓度最低。OC3、EC1、OC2、OC4在碳组分的含量超过了80%,EC2在各测点中变化较大。BKJ点位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轻型柴油车)和餐饮油烟是碳组分的主要来源,生物质燃烧(煨桑)是该点碳组分第二大来源。FSZ点机动车对碳组分的贡献较大,重型柴油以及施工机械等重型车辆的排放对碳组分也有较大的贡献。HBJ点位碳组分的主要贡献与机动车尾气和餐饮油烟的排放有关。HBT点位除了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的排放外,生物质燃烧(牛粪燃烧)也是其碳组分的主要来源之一。
白永飞、吕学斌等在《气象科技》第6期发表了《2014—2016年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一文。此文基于2014—2016年拉萨市6种空气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的浓度数据,对大气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拉萨市区大气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次是O3。拉萨市区大气环境中SO2、CO的含量逐年下降,但是NO2含量逐年上升。拉萨市大气环境中的PM2.5与PM10比值明显偏低,表明拉萨市大气环境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