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现状变化及引发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发布时间:2023-05-22 16:55:02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六)生物多样性

廖承锐、吕国屏等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发表了《西藏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及物种多样性变化》一文。此文基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的多年植被恢复试验,结合2011年、2016年对试验地植物优势种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不同处理条件下沙地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的存活植物种数可达10种。花棒、籽蒿和藏沙蒿在个体数量与生长状况上均优于其他植物种,可以作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植物。物种多样性则表现为石方格及塑料方格>秸秆沙障>无处理措施。

荣新山、何敏等在《生态环境学报》第9期发表了《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分析》一文。此文运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化学成分组成以SiO2为主,占比为63.5%。细菌多样性、丰富度和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真菌。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藏北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门类,占比分别为44.9%、16.4%和14.5%。藏北高寒草原土壤肥力已比较低下,且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

马和平、郑维列等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2期发表了《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的初步研究》一文。此文利用2016年7月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个样地数据,分析苔藓植物种类及其生活型和生长基质。结果表明: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苔藓植物29科85属166种。优势科以青藓科、曲尾藓科和丛藓科种类最为丰富,分别占慈巴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5.06%、9.03%和8.43%。保护区内苔藓植物的生活型以丛集型和平铺型为主,生长基质以土生和土石混生居多。

杨欣兰、巴桑等在《高原科学研究》第1期发表了《利用PFU法研究拉萨河城区段藻类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一文。此文采用PFU采集水样、活体观察法鉴定物种、直接计数法计数藻类数量。结果表明:藻类共有56种,隶属于4门6纲11目16科28属。平均多样性指数较高(夏季2.68,秋季2.37),优势度指数不明显,拉萨河城区段夏、秋季藻类物种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夏、秋季影响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分别为pH和水温。

索南措、巴桑在《高原科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水质评价》一文。此文利用2015年拉萨河下游的9个采样点数据,分析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拉萨河下游有浮游植物121种,隶属于4门7纲13目22科39属,其中优势种均为硅藻门,群落结构属典型的硅藻—绿藻—蓝藻型水体。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值较高(2.34),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0.67),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值较低(0.18),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丰富,结构稳定。pH和水温是影响拉萨河下游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张明旭、葸玉琴等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9期发表了《甘肃迭部多儿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初探》一文。此文利用迭部多儿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数据,分析大型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保护区内有76种大型真菌,隶属5纲,12目,26科,45属,其中毒菌9种,药用菌21种,食用菌种36种。该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受到不同海拔和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其生态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董世魁等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科学出版社)一书,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阐明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响应机制。本书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