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及其机制——产业开发

发布时间:2023-05-22 16:57:14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三)产业开发

乌仁、秦小静等在《草地学报》第6期发表了《放牧对藏北高寒草地优势种和伴生种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一文。此文以藏北高寒草地优势种紫花针茅和伴生种小叶棘豆为研究对象,探讨围封和放牧草地中两种植物在叶、茎、根间生物量分配的差异性利用。结果表明:放牧对紫花针茅和小叶棘豆的叶、茎的质量比影响显著,两者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指数均升高,根—冠的异速生长指数均降低,植株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关系出现趋同化。放牧改变了植物各器官间的权衡策略,紫花针茅在叶—茎权衡关系中更益于茎的生长,小叶棘豆更益于叶的生长;在叶—根和茎—根权衡关系中,小叶棘豆更倾向于叶,紫花针茅则更倾向于茎;相对于根系,两者均在放牧后分配更多资源到地上部分。

杨帆、邵全琴等在《草业学报》第7期发表了《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一文。此文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分析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万匹(只)、1.60万匹(只)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万头(匹、只)、10.22万头(匹、只)、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草地中度超载。因此,如果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

强巴赤列、洛珠、旦增等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第7期发表了《冬虫夏草挖掘对藏北草原土壤破坏程度的影响研究》一文。此文从土壤生物多样性、草原土壤植被、土壤化学性质三个方面对虫夏草挖掘对藏北草原土壤的破坏程度影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地牧民出于经济价值考虑对冬虫夏草进行了大面积采挖,这种开采无形中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

林红在硕士论文《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和主要养分的影响研究》中,以“两江四河”流域的造林作业区及其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人工林和对照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西藏重点区域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造林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含水量上升,SOC(OM)、TN含量增加,相应养分丰缺度和分肥力趋好,TP、AP则变化相反。综合肥力、pH、TK则基本不变。

史文娇、王宗、吴溪在《农业工程学报》第7期发表了《三江源生态畜牧业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一文。此文选择该地区11个典型示范村作为研究区,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从土壤、水和大气环境三个方面全面评价典型区有机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1个示范村的土壤、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56、0.235和0.270,各单项平均污染指数均小于1,均达到清洁等级。土壤肥力等级属于一级水平。水质级别达到一级(除元素Hg外);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均在二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总体来讲,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环境质量达到清洁水平。

徐瑾、王伟在《环境工程学报》第6期发表了《拉萨污水处理厂污泥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一文。此文以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污泥掺混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趋势,比较当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掺混量的增加,沙化土壤的孔隙度逐渐提升,土壤密度及容重逐渐降低,在掺混量大于10%时,改良效果趋于减缓。土壤氮、磷、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在掺混量为10%—15%时与对照土壤氮、磷含量相近。在掺混量为20%—30%时,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近;土壤最大持水量呈增加趋势。在掺混量为5%—10%时即与对照土壤相近。总体上,拉萨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农田土壤标准,且含有一定的植物生长必需元素,是理想的沙化土壤改良剂。

王俊华、代晶晶等在《地质与勘探》第4期发表了《西藏多龙矿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一文。此文利用高分二号、资源三号及landsat8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西藏多龙矿区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砂金矿开采及尾矿堆积物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破坏,同时探槽、钻孔及地表金属污染等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王海庆、陈玲在《矿业研究与开发》第10期发表了《西藏日喀则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分析》一文。此文采用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技术方法,通过不同期次遥感图像对比,分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效果。结果表明:总体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个别区域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后破坏了更多的草场。日喀则等生态脆弱区域需慎重选择土地平整的方式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张立锋在《四川环境》第2期发表了《西藏藏中地区电网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此文以藏中联网工程为例,研究电网建设对西藏藏中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遭破坏,尤其是林地和草地;穿越生态敏感区时,植被及野生动物受扰动;动物生境破碎化;施工开挖引起冻土性状改变;生态景观改变。

李朝霞、黄毅在《西北水电》第4期发表了《西藏水电开发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探讨》一文。此文利用比较变化程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二级支流巴河流域上所建设的六〇六水电站、雪卡水电站和老虎嘴水电站对河流水文情势、水温、水质及水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河径流基本不受影响、泥沙减少、水温略有升高、水质基本不变,对鱼类有一定影响。

徐颖凯、阿琼等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第5期发表了《西藏某市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评价》一文。此文根据西藏某市饮用天然矿泉水2017年枯、平、丰三期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别计算水中致癌物质(砷)和非致癌物质(铁、锰、铜、锌、铅)的健康危害风险,对该水源地的水质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化学致癌物产生的健康风险为5.39×10-6~1.71×10-5a-1,超过瑞典保护局等机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1×10-6a-1;非致癌物质产生的健康风险较小,为2.59×10-11~4.86×10-9a-1,远小于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值。人体健康危害总风险以化学致癌物风险为主,化学致癌物仅为砷,砷为水源地首要的健康风险管理控制指标。

吴明先等的《多年冻土区公路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针对高寒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特点和冻土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在全面分析现有公路环保技术措施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多年冻土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施工新技术,并明确了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介绍了多年冻土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生态植被空间分布与环境影响因子,阐述了冻土区公路建设生态防护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动物通道设置技术、冻土区公路环境保护施工技术以及公路全程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方法体系。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