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
本年度,藏族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230余篇,与去年持平;出版图书3部,比去年减少7部。与往年相比,传统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减少,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增多,体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去年有所增加,多侧重于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下面从不同研究视角和领域分别予以介绍。
(一)传统教育与基础教育
祁文寿《论明清时期儒学在卓仓地区的传播及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2期)一文,介绍了儒学在卓仓地区的传播情况,并从地缘、思想等方面阐述了儒学在此地区兴盛的原因,分析了卓仓地区儒学教育的类型,即地方官学、书院和社学、义学、私塾,探讨了卓仓地区儒学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文章指出,儒学教育为卓仓地区培养了大量儒学人才,并潜移默化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深处,加深了卓仓地区藏、汉等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速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当地民族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喻永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的推进考察——以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创办为中心》(《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以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创办为考察对象,从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及华侨特别班的创办、中央大学蒙藏班的缓办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的设立、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的扩充、南京蒙藏学校筹而未设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成立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的创办过程,探讨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蒙藏教育发展艰难的原因,即经费问题严重制约着蒙藏教育的发展,不同团体、组织对蒙藏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影响着蒙藏教育的发展。
徐姗姗、羌洲《新时期教育扶贫模式的重大创新:“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在回顾梳理1956年以来四个阶段教育对口援藏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支援省市及受援学校师生进行访谈,对2016年开始实施的“组团式”援藏政策进行评价,认为该政策具有布局宏观、机制长效、精准扶智、订单援授、科学用人、辐射实效的特点。文章在反思执行不到位、监督实施不足、政策保障不完善、援藏教师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现存问题的同时,从国家、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李永斌《西藏小学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对策——以拉萨市的调查为例》(《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以拉萨市的第一小学、吉崩岗小学、广西友谊小学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前阶段师生的双语基础及小学阶段的校园双语特点、家庭双语特点、生活双语特点、学生的双语水平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重视学前双语教学尤其是学生普通话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双语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汉藏双语交流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注重丰富学生普通话交流的渠道、注重学生四至六年级双语特别是普通话读写能力的培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西藏小学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及相应对策与建议
陈婷、宋乃庆《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西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一文,为了解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获奖成果的地区分布、研究领域、完成主体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西藏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公平;加强薄弱学科研究力度;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的协作交流,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充分发挥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榜样示范作用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狄文婧、陈振宁《校园欺凌行为的族际比较研究——以青海省藏汉两地小学生为例》(《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一文,以青海省Y州藏区S小学和汉族聚居区X市J小学为样本来源地,采用标准化量表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对藏汉小学生校园欺凌现象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从文化环境对欺凌敏感性的影响、教师干预对欺凌行为的反向预测作用、家长态度对欺凌行为的双向影响、同伴群体对欺凌行为的双向影响四个方面分析讨论了不同应对方式对欺凌行为的影响路径。针对6年来藏汉两地校园欺凌现象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分析。文章指出,有效的教师(学校)干预是减少欺凌行为的重要手段,文化适应背景下,家校沟通与心理疏导是降低欺凌行为的有效手段,同伴群体的“直接帮助”或将增加欺凌行为发生的风险。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