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古
考古方面,本年度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全十册《青藏高原考古》(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囊括了自20世纪50年代迄今中国考古界关于青藏高原考古的学术成果,由100多位专家精心撰写,是集中展示青藏高原历史文化全貌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学术文集。全书立足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历史人类活动,以及地质、气候、生态等科技史料,从田野考古、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化与遗产保护等方面收录整理了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值得关注的考古著作有张建林等著《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该书分调査报告和综合研究等上下两编,以田野考古调查所获新资料为基础,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芒康(5处)、察雅(2处)两县的吐蕃佛教造像进行了类型排比和分期研究,并结合宗教文献、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各期的年代、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基本廓清了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与同期佛教史的关系。余小洪、席琳主编的《唐蕃古道路网结构及沿线文物遗存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唐蕃古道沿线分布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城古堡、石窟壁画、寺院建筑、金石碑刻简牍、墓葬等文物遗存,并对这些文物遗存的分布、性质、特征及保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解读,对唐蕃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变迁原因,古道与周边交通路线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马小琴、马忠、桑杰加整理的《青海世居少数民族金石录》(青海人民出版社)一书,收录了1949年前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的206件金石资料,其中藏族卷收碑42通,印、匾33方;回族卷收碑53通,印、匾31方;撒拉族卷收碑8通,匾4方;蒙古族卷收碑4通,印25方;土族卷收碑17通。
西藏考古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不仅事关西藏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也涉及对于西藏历史早期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西藏地方与中原关系的认定。霍巍的《西藏史前考古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通过对西藏史前考古的若干重大问题如人类何时踏上西藏高原、西藏高原农业文明的产生、西藏的细石器传统、西藏早期金属器与“早期金属时代”、如何认识西藏的“游牧文化”、西藏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讨论,对西藏考古与西藏文明起源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西藏考古不是一个局部问题,与其周边国家、地区各区域文明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是“一带一路”文化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列山吐蕃古墓群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金东乡列村列山南坡,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各方关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列山吐蕃古墓群,先后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夏吾卡先、徐承炎在《列山墓地性质刍议——兼论吐蕃族葬制》(《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一文中,对学界以往以“吐蕃流行族葬制”为前提而提出的“列山墓地为某一显赫家族墓地”的学术观点之相关证据进行了重新梳理、解析,初步认为列山墓地系传统“下塔布、上工布”地域范围内有功于吐蕃王室的将相贵人之专属墓地,深受佛、苯两教影响,并且其墓主身份多元而非单一家族成员,应是吐蕃时期为有功业的将相贵人开辟的一处特定墓地,墓地所葬成员身份各异,整个墓地规模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杨清凡的《21世纪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及研究回顾》(《中国藏学》第3期)一文,主要对近20年以来西藏实施的重大文物调查及保护维修项目、考古调查与发掘的重要成果进行了回顾,其中包括文物普查及文物保护维修重大项目、考古调查及发掘工作、研究成果及新动态等。作者对近年来西藏高原考古中新的理论方法的运用、新的研究视角及学术焦点问题等研究新趋势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探讨,同时也探讨了其中的不足,认为在田野工作、资料搜集与科学研究上都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扎实的基础工作。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