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是藏医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发表的论文较多,按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4个专题:藏医循证医学研究、藏医疗效观察研究、疾病的藏医诊疗、藏医临床护理。
(一)藏医循证医学研究
近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被引入到藏医之中,成为藏医临床科研的亮点。本年度有3篇论文发表。
徐志伟等的《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神经性疼痛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期),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纳入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8项,总样本量1327例,结果发现,如意珍宝丸的疗效优于对照组(OR=5.07,95%CI:3.56,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认为如意珍宝丸在治疗神经性疼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泽碧等的《藏药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评价》(《中国药房》第16期),采用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方法,收集了藏药随机对照试验235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5.1.0评价文献质量,研究发现,现有的藏医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存在数量较少、整体质量较差、结局指标设置不科学、安全性报告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罗辉等的《藏医药临床研究指南制定的方法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7期),基于2015年《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指南》发布的背景,提出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藏医药学自身的特色进行相应的调整或细化,形成特异性的藏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以便更具针对性地指导藏医药临床科研的开展,从而为藏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二)藏医疗效观察研究
主要是藏医医生开展的临床观察性研究,以及对所治疗患者病历资料的回顾性总结,评价藏药或藏医外治疗法的临床疗效,部分研究还设置了对照组,比较藏医和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异。代表性的研究如:
.藏药与西药或中药的比较
伍筱铭、王思农的《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外治手背部慢性湿疹的对照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期),评价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对双手背部慢性湿疹的疗效,纳入42例双手背部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配单手背进行治疗,一只手背采取儿茶凝胶外用,另一只手背应用西药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序贯治疗15天,结束治疗后随访28天,采用症状、瘙痒度评分法评价皮损改善情况及瘙痒缓解情况,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显示,藏药组、西药组的有效率、症状改善、瘙痒度缓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藏药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还出现了色素沉着、毳毛增多等副反应,提示藏药二十五味儿茶凝胶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与激素相当,且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低的优势,可遴选为传统药治疗慢性湿疹的外用新剂型。
类似的研究还有:华太本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藏医辩证治疗效果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第18期),米玛次仁的《研究藏药二十五味驴血丸对痛风的治疗效果》(《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10期),丹增卓玛、边巴坚参的《藏药14味羚角丸治疗痛经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2期),等等。
1.藏药联用西药与单用西药的比较
柴多的《藏药七味地骨胶囊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高原地区糖尿病合并肺炎疗效观察》(《北京中医药》第2期),纳入97例长期居住于高原地区的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给予藏药七味地骨胶囊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并以90例接受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及对症常规综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显示:藏西医结合组的有效率,FBG、2hPG、WBC缓解率,治疗后症状、体征及胸片阳性改善情况,均优于单用西药组,提示藏药七味地骨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有助于提高对高原地区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
类似的研究还有:陈晓培的《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31期),格日多杰、才旦多杰的《藏医治疗高原地区风湿性心脏病120例临床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33期),化毛加、米玛的《藏药西切楚巴联合色朵阿巴治疗腹泻的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5期),等等。
2.不同藏医药疗法之间的比较
羊壮扎西、德吉措的《七味能消丸治疗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第18期),比较藏药七味能消丸和传统藏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差异,两组各纳入38例患者。结果显示,七味能消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类似的研究还有:德庆玉珍、达瓦次仁的《藏医治疗隆滞布病(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西藏科技》第10期),玛久措等的《藏药催汤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的54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第27期),等等。
.藏药联用西药与单用西药比较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邱怀德等的《藏药药浴应用于脑卒中康复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第12期),是目前可见的首个评价藏药卫生经济学的临床研究。此为本年度藏医临床研究的亮点。该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脑卒中患者403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02例和藏药药浴组201例(常规康复加藏药药浴)。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评分(MBI),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评估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全部医疗花费。卫生经济学指标采用成本效果比,以直接医疗费用与FMA和MBI评分变化值的比值评价,同时计算藏药药浴组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进一步衡量其成本效果。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常规康复组FMA值、MBI值较治疗前分别提高(6.92±8.48)分和(7.78±9.49)分,藏药药浴组FMA值、MBI值较治疗前分别提高(10.26±10.86)分和(11.05±12.00)分。FMA每提高1分,直接医疗费用常规康复组为3064.22元,藏药药浴组为2343.90元,较常规康复组节省720.32元;MBI评分每提高1分,常规康复组直接医疗费用为2725.51元,藏药药浴组为2176.33元,较常规康复组节省549.18元。ICER分析结果也提示藏药药浴组较常规康复组具有更好成本效果。故认为,脑卒中常规康复结合藏药药浴的综合治疗比单纯常规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成本效果。
3.无对照的病例系列观察
力毛措、拥巴的《藏药十味胆宁散对高脂血症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1期),观察藏医经验方十味胆宁散对高脂血症的疗效,纳入32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患者十味胆宁散口服,1.5g/次,日两次,疗程45天。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该方具有较好的降脂效果。
类似的研究还有:白玛、顿珠旦达的《藏医“扎梅”疗法治疗20例肝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第11期),代青措等的《藏医脉泻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2期),胡燕芹、袁发荣的《藏药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喉感冒84例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4期),等等。
4.外治疗法的疗效观察研究
除药物治疗外,外治法也是藏医独具特色的疗法,本年度发表了多篇评价外治法疗效的论文,涉及放血、盐敷、油脂、泻脉、铁烙、灌肠、药浴、针刺、艾灸等。例如:杨毛才让、贡却坚赞让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6期)、多果、闹增等的《藏医袋浴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第31期)、仁青卓玛的《藏医贴敷疗法治疗直后乃(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3期),等等。
(三)疾病的诊疗研究
学术论文主要是藏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或临床研究总结。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藏医临床研究中得到应用。例如:洛桑东智等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藏药胃病方剂用药规律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采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功能等方法,收集卫生部颁《藏药标准》中有关胃病方剂,分析药物频次、关联规则、核心组合、新方分析,认为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藏药方剂规律分析,结合藏医理论原则,可为胃病藏医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为新药开发提供思路。仁青东主等的《基于中医辅助传承系统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藏药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辽宁中医杂志》第1期),收集115名慢性萎缩性患者的藏医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以培根增盛引起的“三火”功能失衡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药频数较高,主要的关联规则为六味木香散和六味寒水石散,共挖掘出新处方共4个,明确了藏医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组方以胃的血气畅通、调节胃“三火”失衡、健胃生火、抗炎消炎为主,为规范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和思路。其他还有:贡保东知等的《基于数据挖掘和整合药理学平台的藏医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中国中药杂志》第16期),聂佳等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三果”藏药配伍规律》(《辽宁中医杂志》第3期),等等。
常规的藏医疾病诊疗理论探讨或经验总结类论文仍占多数,涉及的病种广泛,覆盖临床各科常见多发疾病。例如:多杰仁青等的《探讨措如·次郎教授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思想》(《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4期),介绍了藏医大师措如·次郎教授治疗乙肝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任小巧等的《藏医特色技术—白脉病疗法临床应用分析及推广应用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3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认为白脉病疗法是治疗藏医白脉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和特色技术,临床适用于中风、骨关节病、神经性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其技术标准以便推广应用。刘东武等的《浅述藏医对痛风的认识》(《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20期),介绍了藏医对痛风的病名、病因、分型的认识,以及药物、针灸、放血疗法治疗痛风的方法。周先卡的《浅谈藏医防治病毒性肝炎的意义》(《智慧健康》第19期),综述了近年来藏医在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认识、临床研究的进展。其他类似的还有:仁青东智、当增才让的《肺导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国藏医药》第3期),杨忠辉的《藏医药浴疗法用于养生保健的价值探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第21期),等等。
(四)藏医护理
本年度的成果包括专著和论文两部分。
专著为青海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的《藏医护理规范》(青海民族出版社),该书参考借鉴《四部医典》《中国藏医百科全书》等文献中有关护理的资料,由青海省藏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及省藏医院组织专家共同编撰完成。全书共四章:第一章基础护理由藏医理论基础、护理基础组成,第二章为24种常见病的护理规范,第三章为14种藏医特色疗法的护理规范,第四章为各种护理相关制度与文书书写规范。该书对藏医护理临床教学、藏医护理文书书写和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于2019年10月获第二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论文按照内容可分为藏医护理实践的效果评价研究、常见疾病的藏医护理实践知识介绍两类。前者如:卓玛加等的《藏医霍麦疗法对14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护理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2期),介绍了采用霍麦疗法缓解晚期食管癌患者呕吐、癌性疼痛的做法及效果。后者如:党措吉、赵慧萍的《浅谈藏医脉泻疗法的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2期)从脉泻疗法的适应症、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操作护理要点、术后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藏医脉泻疗法的护理知识。类似的研究还有:江永求卓、索南周杰的《妄彩(产后风)的藏医护理》(《中国民间疗法》第7期),党措吉的《浅谈宁才的藏医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6期),裴红英的《凯真患者的藏医辨证护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2期),等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